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极拳和交谊舞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很多学者从心理、中医、平衡等角度对它们进行了研究讨论。二者练习时平稳、舒缓的运动特点显而易见,与大部分运动的振荡冲击特点不同。以往研究表明,一些关节的劳损、骨折、关节炎、视觉和前庭器官的损害、腰背痛都与这种反复的振荡冲击有关,那么如果长期的锻炼可以改变锻炼者日常行走的振荡冲击和人体缓冲特点的话,就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讨论太极交谊舞锻炼影响健康的原理和评价锻炼的效果,也从新的角度支持了太极和交谊舞健身的推广。 本实验使用National-M9500常速摄像机和BK公司(丹麦)的一维4393迷你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运动学指标和振荡指标,对北体家属区离退休职工中的太极拳练习者(18人-T组)、交谊舞练习者(13人-D组)和一般居民(18人-C组)进行了测试。主要希望使用动力学原理和频谱分析的方法来评价太极拳和交谊舞锻炼组与对照组行走时的振荡缓冲效果及吸收特点,并初步讨论其原因。所得的实验数据使用Matlab进行处理,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 1.T组和D组的小腿处的振荡不同,分别为8g和4.6g左右,且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他们行走时足的不同着地方式所致。三组受试者达到头部的振荡都在3g以内。 2.胫骨处D组和T组都以5Hz以内的低频振波为主,而C组以7Hz的为主。三组额骨处都以4Hz的低频振波为主。说明T组和D组受振波伤害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3.从功率谱密度和其中值频率的图象上看,胫骨处,T组和D组10-20Hz的高频振波的强度都小于C组,而额骨处都大于C组。说明锻炼组下肢产生的这部分高频振波较弱,且吸收的较少,降低了被这些高频振波损伤的几率。 4.从三组的振波传导图象看,C组吸收的程度最大,且最大吸收处的振动成分的频率范围比较广,而不像T组和D组那样集中。 5.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太极拳和交谊舞可能通过对行走时踝关节的运动特点的影响而影响振荡的缓冲和吸收。 6.以上一方面提示我们常年的锻炼可能提高人体承受强度大的振波的能力;另一方面提示我们长期的锻炼对人体缓冲结构(骨骼、肌肉、神经等,特别是膝关节、椎间盘)的功能有改善作用,使产生的振波频率低、强度小,人体需要吸收的部分少,对人体有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