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赫特威尔氏上皮根鞘(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是牙根发育中的决定性结构,是牙根发育过程中上皮-间充质所发生的一系列交互信号诱导得以实现的重要且唯一的上皮性结构。上皮剩余(epithelial cell rests of Malassez,ECRM)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断裂后的剩余物,是成熟牙周膜内的唯一上皮性结构,在牙齿发育完成后的牙周组织中一生都存在。在成熟期,上皮剩余可能在稳定牙周膜内环境和牙骨质修复再生发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成熟期上皮剩余的具体生物学性状及作用研究可能为解决牙周再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和途径。本课题研究通过建立咬合力改变的模型,观察上皮剩余在咬合力改变后的不同时期其形态分布的变化规律,观察上皮剩余中非胶原基质蛋白骨桥素(osteopontin,OPN)及牙周改建的关系,探讨咬合力、上皮剩余与牙周改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在牙周改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42只体重为40±2g的成年雄性BALB/c小鼠,1%戊巴比妥钠(3 mg/100g)腹腔麻醉小鼠,建立小鼠咬合力增强和减弱的动物模型,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戊巴比妥钠(1%,3 mg/100g)腹腔麻醉后新鲜配置4%多聚甲醛循环内固定30min,分离双侧上颌骨4℃下再固定24h、复合甲酸脱钙两周,梯度乙醇脱水、石蜡包埋,近远中向5μm连续切片,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1.光镜观察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14,CK14)标记上皮剩余细胞,观察在咬合力改变后不同时期上皮剩余的形态分布变化规律。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时期牙周形态变化。2.免疫组化检测骨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PV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OPN在上皮剩余中的表达。3.统计学分析光学显微镜下对上皮剩余总数直接计数,在镜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牙周膜宽度进行进行测量。采用SPSS 11.0软件包,计算咬合力改变后不同时期上皮剩余细胞数量差异及牙周膜宽度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取α=0.05水准。结果:1.上皮剩余的变化咬合力增强组术后早期上皮剩余的数量逐渐增多,在术后7天时达到高峰,细胞簇外形不规则,簇内细胞间隙较大,随后上皮剩余的数量开始下降,至术后28天时基本恢复正常,此时细胞簇又呈现成熟上皮剩余的外形。咬合力减弱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上皮剩余的数量在中后期逐渐下降。2.牙周膜变化咬合力增强组各时间点的标本未发生明显的组织学变化,术后4周时牙周膜宽度有明显增加。咬合力减弱组:从7天组开始,牙周膜纤维排列明显紊乱,牙周组织开始萎缩,术后3周后牙周膜宽度有明显减少。3.骨形成蛋白的表达咬合力增强组在术后7天OPN有阳性表达,而咬合力减弱组则没有表达。结论:咬合力的改变可以刺激诱发上皮剩余数量和形态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与牙周组织的改建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上皮剩余中一些骨形成蛋白的表达,说明其在牙骨质修复再生中可能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