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锋暴雨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iswh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大气系统的混沌性,数值预报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近期研究表明,即使小尺度、小振幅初始误差也会对中尺度数值预报造成很重要影响。误差的快速增长依赖于湿对流活动,并与大气环流型结构密切相关。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7月4日~7月6日的一次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可预报性研究。重点分析梅雨锋暴雨的实际可预报性特征、大尺度初始误差的降尺度过程、不同尺度误差的演变规律、以及误差的空间传播机制等。  初始分析资料的来源不同给模拟带来实际初始条件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的预报误差增长问题被称为实际可预报性。实际初始误差主要集中在较大尺度上,随积分的进行,中、小尺度误差很快发展起来。根据误差的尺度特征,可将大尺度实际初始误差的增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0~3小时大尺度误差的降尺度过程;2)3~6小时小尺度误差快速增长,达到饱和;3)6~12小时,中尺度误差增长占主导,误差出现平衡特征;4)12~21小时,大尺度平衡误差迅速增幅;5)误差能谱结构基本保持不变,各尺度误差共同增长。  大尺度误差的降尺度主要通过以下过程实现:在初始扰动气压场的大尺度偏移以及大尺度风场误差的平流作用下,低压中心附近产生中尺度的PV误差,造成降水偏差,激发出许多孤立的小尺度雨水混合比误差。水汽相变过程中的非绝热加热,引起小尺度位温误差,最终导致小尺度对流误差的产生。在此过程中,非绝热加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减小初始误差振幅的方法,能够提高数值预报的精度。但是随着初始误差振幅的减小,误差增倍时间也迅速减少,也就是说可预报性的提高效果越来越不明显。采用减小初始误差振幅的方法,仅能改善梅雨锋暴雨前18个小时的预报效果。这说明即使初始误差为非常小振幅的随机误差,中尺度数值模拟仍然具有固有的可预报性限制。  误差在空间上的迅速传播对分析区域内误差增长非常重要:甚至在没有湿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地方,误差都能通过逆基本气流传播得到累积。初始误差的空间传播过程表现为从呈圆形的四周扩散向波动形式的上游、下游传播转变。并且在圆形扩散初期误差的振幅快速增大、但中心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而在传播特征从圆形扩散向波动上、下游传播机制的过渡阶段中,误差的振幅出现衰减,其中心随平流作用向下游移动。  误差的传播特征与尺度有关。小尺度误差通过声波快速、等方向四周扩散,随着对流的发展,扩散后的误差会发生破碎——能量逐渐集中在新生的对流尺度误差上,而这些新生小尺度误差在振幅增加后又再次经历等方扩散过程。小尺度误差通过这种“循环”方式不断积累并升尺度增长。中尺度误差产生后,一方面,随湿对流缓慢向下游移动;另一方面,通过重力波向上游和下游波动传播。其中,向上游的逆基本气流传播,使局地误差能够持续积累:即使远离初始误差源、没有强烈湿对流的上游地区,也会由于误差的逆基本气流传播而表现出波动形式的误差发展。小尺度误差的声波等方扩散和中尺度误差的重力波波动传播特征均不受非绝热加热作用的影响。  为了从更一般意义上考虑梅雨锋暴雨的可预报性特征,本文对理想梅雨锋系统中的误差增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理想初始条件包含纬向均匀的高、低空急流和相对湿度空间分布、以及对流层低层三维暖心涡旋扰动。数值模拟的锋面系统具有较强高、低空急流;锋面两侧相对较弱的水平温度梯度、强烈的湿度对比以及低层气旋性切变线和强暖湿空气输送,与典型梅雨锋降水环境特征相似。  对理想梅雨锋降水过程的可预报性研究表明:初始小振幅误差首先在湿对流活跃区迅速发展,随后误差遍布到整个低压区域。在强烈湿对流作用下,各尺度误差共同迅速增幅,其中小尺度和中尺度误差会随着降水的增强、减弱而表现出波动形式的发展趋势;而大尺度误差在迅速增长后逐渐达到饱和,并维持着较缓慢的增长速率。在垂直结构方面,干误差总能量(DTE)具有从下向上传播的特征,误差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层,这是因为湿对流的潜热能误差(LHE)在对流层中层(600 hPa附近)始终具有较高误差值。积分24 h后,低层湿度误差迅速增加,从而导致DTE在900 hPa以下形成一个局地大值中心。本文定义了湿扰动总能量MDTE,将DTE和LHE的特征线性组合,并选取潜热能误差的权重wq=0.2。MDTE即包括了DTE从700 hPa向500 hPa传播的特征,又包含了潜热能误差在600hPa和对流层低层的维持。湿对流对误差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逐渐减少理想初始环境场湿度后,湿对流活动减弱,模拟降水量减少、降水产生时间推迟,误差增长受到抑制。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法冶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伟大创举,它标志
开展亚洲大地形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研究既是研究区域和全球性“水、能量与气候”的一个核心问题,属于气候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有科学
《阜新广播电视报》创刊于1993年,正值我国广播电视飞速发展的时期,以介绍和预告广播电视节目、导视导听为主要功能,兼以刊发影视娱乐、生活服务类的稿件,深受读者的厚爱与认
大气气溶胶充当云凝结核影响云微物理特性和降水过程,进而影响到气候。但目前气溶胶与云特性和降水的关系仍然没有确定,尤其是巨凝结核对强烈对流云降水过程和降水机制的影响
云和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为常见,也是对地气能量收支、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两种物质,因此精确反演云和气溶胶光学参数一直是大气科学界关注的重点。而由氧气分子在可将光波段形成
大气酸化是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是继北欧和北美之后出现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且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国酸雨区最近10年有从南方向华东、华北蔓延之趋势
金采矿生产中的难处理、硫化物尾渣可以通过生物氧化提高金的氰化提取率。含有硫氰酸盐的尾渣要进行预处理,在生物氧化之前去除硫氰酸盐,因为硫氰酸盐对氧化硫化矿物的微生物
学位
本文利用1951-2009年Hadley中心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74项环流特征指数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热带海表温异常
2005年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i.e.WMO)启动了为期10年的“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The Observing System Researchand Predictability E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