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城市主义的兴起,城市规划面临巨大革新,其所倡导的建设具有高质量步行水平城市逐渐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城市可步行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基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服务设施需求,将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与步行可达性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探讨城市宜居性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从城市居民日常服务设施需求视角出发,测算及评价城市步行可达性,对城市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新城市主义、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等基础理论,调用谷歌和百度地图对西安市城区相关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兴趣点(POI)、建筑物以及道路交通数据进行提取,运用累积机会模型,并结合城市网络分析法(UNA,Urban Network Analysis),对西安市城区步行可达性进行测度评价。同时获取同年份西安市城区经济、人口数据,对西安市城区步行可达性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步行可达性模型对评价我国大中尺度的步行可达性是有效的。将建筑单体、道路交通网络以及各类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数据纳入步行可达性计算要素中,构建机会累积模型,并结合GIS实现空间可视化,既能从宏观层面,又能从微观视角详细准确地了解研究区真实步行可达性水平,以便相关部门调控居民日常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使其更加合理化、便民化,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构建宜居性城市提供科学依据。(2)西安市城区步行可达性水平呈现较为明显的“中心边缘”特征。步行可达性最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区中心——西安老城区,以钟楼商圈为主形成一个“主中心”,同时步行可达性水平以钟楼商圈为中心且呈圈层逐渐减弱。随着圈层递减效应,在城区的边缘地区步行可达性达到最低水平,可达性较差的区域主要位于灞桥区、未央区以及雁塔局部地区,其中雁塔区整体步行可达性要高于其他两个区,灞桥区的可达性水平最差。可达性最差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区的外围区域,主要覆盖六村堡、草滩、灞桥、新筑、洪庆、曲江、等驾坡、红旗、狄寨等街道。(3)西安市城区居民不同层次需求均未能得到较好满足。通过对不同需求层次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进行步行可达性测度,得出西安市城区居民不同层次需求均未能得到较好满足,尤其是城区边缘区域,居民生活质量相较于城区中部地区明显降低。同时通过与较高需求层次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步行可达性测度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居民较低需求满足水平要明显高于较高需求满足水平,表明西安市城区居民日常服务设施配置未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设施空间配置不合理。(4)“市场主导型”的商业类设施,如小吃店、便利店、餐厅等,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在空间分布上更倾向于在一些特定区域聚集分布,导致这类设施的步行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从测度结果来看,该类设施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均位于城区中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中心性”特征。随着中心向边缘推进,可达性逐渐递减,在城区边缘地区可达性达到最差。(5)“政府社会主导型”的公共类设施主要包括幼儿园及小学、地铁站、公交站、公园广场、图书馆及展览设施、以及医疗设施。从测度结果来看,幼儿园及小学、公交站这两类设施可达性的区域差异较小,分布较为均衡,与理想状态相对一致;但如医院、公园广场、图书馆等“社会导向型”设施并没有像幼儿园和小学那样可达性分布均衡,而是与“市场导向型”设施一样呈现较为显著的“中心性”特征;地铁站与上述两种情况均不相同,由于地铁站可达性优劣主要受地铁线路的影响,可达性较好的区域只要位于地铁线路沿线地区,其中可达性最好的区域存在与两条地铁的转换点。(6)经济、人口、交通、区位以及政府因素都将对西安市城区可达性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从合理增减居民日常服务设施的数量和种类、优化居民日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结合人口特征强化设施配置、加强构建健全的步行交通网络、建立多级活力中心体系这五个方面对西安市步行可达性水平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