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是重要的经济蟹类,而在绒螯蟹属(Eriocheir s.l.)和方蟹科及方蟹总科的分类学和系统学的研究中又存在诸多争议。本报告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绒螯蟹属的分子系统发生学》,其成果即将发表在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d Evolution杂志上)的基础上,对中华绒螯蟹、绒螯蟹属和方蟹科及方蟹总科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在对形态学研究中,以触角为研究对象,采用发育形态学的方法并结合扫描电镜技术和组织切片技术对中华绒螯蟹第一、第二触角的形态和发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第一触角的发育在其整个生活史中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触角形成阶段,时间为Ⅰ期溞状幼体到Ⅳ期溞状幼体。第二阶段,内外肢节分化阶段,时间为Ⅴ期溞状幼体。第三阶段,内外肢定型发育阶段,时间为大眼幼体阶段一直到性成熟。第二触角的发育在其整个生活史中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育初期,时间从Ⅰ期溞状幼体到Ⅲ期溞状幼体,触角由外肢节和原肢节构成;第二阶段,原肢节分化和内肢节形成阶段,从Ⅳ期溞状幼体到Ⅴ期溞状幼体,原肢节分化为底节和基节,原肢节顶端具内肢节;第三阶段,触角发育定型期,从大眼幼体到性成熟。并揭示了第一触角的内肢节和外肢节以及第二触角在其生活史中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同时还首次发现了河蟹第一触角内肢节上的特长感觉毛(ULH, ultra long hair),和第二触角上的极长感觉毛(ELH, extremely long hair),以及触角节的发生规律。在对河蟹触角的异常发育的研究中,发现河蟹的第二触角受到损伤后,新长出的触角在最初阶段不具感觉毛,表面有浅的分节环。后长出的完整的触角节从前往后,其功能同于正常触角的前面几节,而不类同于近体端的几节。在比较了正常河蟹和受蟹奴寄生的河蟹的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以后,发现河蟹被蟹奴寄生后,其触角及第二性征的异常发育,是由于蟹奴的寄生破坏了促雄腺的正常发育所致。 在绒螯蟹的分类学研究中,纠正了一百多年来日本绒螯蟹、狭颚新绒螯蟹(狭颚绒螯蟹)和直额绒螯蟹等三种绒螯蟹学名的拼写错误。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得出:直额绒螯蟹Eriocheir recta(Stimpson, 1858)是一有效种名,应予恢复。台湾绒螯蟹Eriocheir frmosa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