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总结者和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思想,无论是关于道德主体心性规律的义理之学的探讨,还是对力图匡扶政治秩序、建立王权政治的礼法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思索,其真正的旨趣乃可归结于政治伦理思想的阐述。其政治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本观念、尊君思想和“群居和一”的社会理念上,以及为实现这社会政治理想所采取的诸如在“尊王贱霸”基础上的“王霸兼用”、在“隆礼重法”基础上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等政治手段和“富民强国”的经世致用之策等。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庞杂。构建这一理论的基础有三个基本点:一是“天人相分”观;二是人性论依据,即“人性恶”论;三是其社会学说,即“人能群”说,是荀子对人的社会性的精炼概括。荀子以礼治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荀子的政治伦理理念:主要有民本观念、尊君思想和“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前两者在荀子思想中表现为对立而交融的状况,他既认识到蕴藏于民间的巨大力量,同时又把民置于工具的位置,主张形成集权专制的大一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荀子紧紧抓住“分”与“和”辩证关系,阐述了个人创造力和个体凝聚而为社会所形成的群体力量之间的关系。在职业分工、人伦关系、分配制度、政治秩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群居和一”的社会的主要内容。这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具有独特的理论魅力。二是政治价值实现的条件。为构建“群居和一”的理想社会,荀子在理论上探索了实现的途径。主要有(1)围绕王道与霸道的争论,表现出王道为尊、霸道为辅、贬黜亡国之道的思想,提出了“王霸兼用”的政治主张。(2)援法入礼,全面扩张礼的功能,形成“隆礼重法”的礼治思想,开启了“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结合的礼治模式。(3)鼓励生产,提倡消费,探求富民强国的经济策略。其经济思想与政治伦理思想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政治的角度论述经济问题。(4)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管理与控制,主张加强文化教育工作,提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化思想。荀子的“人性恶”论指出,性之所恶是人在利益、欲望面前善恶的对立、紧张,是把人性置于社会现实的理论透视。性恶是情感的泛滥、是理智的失控。“人能群”揭示出人的社会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情感的动物,更是理智的社会动物。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群体的利益,个体有满足其私欲的需求,更有维护整体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在认识论上,“天人相分”的观念已显示“主客二分”的思路,凸现出认识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荀子深刻指出主体的社会立场、情感、方法对认识的影响,提出了“公生明,私生暗”的观点。荀子的政治伦理是“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在国家治理、社会构想上的理论阐述,是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在欲望利益面前的理智抉择,是智慧与道德孪生、德性与理性并举、“制恶”与“扬善”互动的政治伦理的实践成果。二千多年前的荀子抓住“人—制度—社会”的问题,从天人关系、人性善恶以及群己关系等角度思考“群居和一”社会的构建,对人性的透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剖析、对社会政治和人情世故的洞察、对于立身行事的道德教化等都有深入的论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全面探索了社会稳定、国家强盛、人们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荀子政治伦理思想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