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利用多中心社区人群食管癌筛查队列数据,评价项目当前使用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即初筛分流方案)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优化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适宜技术。材料与方法1.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的效果评价:以2007-2010年间,河南省西平县、江苏省金湖县及山东省滕州区参加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的40-69岁居民为目标人群。从筛查项目数据库中提取研究人群基线流行病学数据和高危风险评估结果,通过主动随访及与当地人群肿瘤登记数据匹配,获取全队列人群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食管癌发病信息。以食管鳞癌为第一结局指标,以食管癌、上消化道癌为第二结局指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及多因素回归及综合分析食管癌初筛方案在分流高危人群中的效果。2.食管鳞癌高危人群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训练集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队列,以基线入组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为结局事件。综述食管鳞癌在人口学、行为及饮食方式、疾病史、癌症家族史等方面的相关危险因素,将其作为模型构建的候选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模型预测变量并获得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并以系数最小的β值为基数,以各预测变量与之相比的倍数为各预测变量的风险分值,进而构建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及Hosmer-Lemeshow卡方(H-Lχ2)检验评价模型的整体预测效能;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利用甘肃省武威市一项上消化道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的筛查组基线数据完成模型外部验证。综合高危人群比例、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指标选择高危人群分层的cut-off值,为优化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本部分研究共计纳入调查对象43,875名,其中,18,341人评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比例为41.80%。在240672.67人年的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5.5年),食管鳞癌共计235例,其中高危人群组169例(发病密度为173.90/10万),非高危人群组66例(发病密度为46.00/10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人群组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累积发病率均高于非高危人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BMI后,高危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发病风险分别是非高危人群的 3.11 倍(HR=3.11,95%CI:2.33-4.14)、3.30 倍(HR=3.30,95%CI:2.51-4.33)和 3.03 倍(HR=3.03,95%CI:2.43-3.76)。2.训练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86,745名,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66年的随访期间,基线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298例;外部验证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626人,内镜筛查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18人。本研究所构建的食管鳞癌风险评分模型为:Y=5.5×年龄(50-59岁)/8.0×年龄(60-69岁)+1.5×性别(男性)+2.5×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有)+1.5×吸烟(<30包年)/2.5×吸烟(≥30包年)+1.5×腌制食物摄入频率≥1次/周(是)+1.0×新鲜水果摄入频率≥1次/周(否)+2.5×食管临床症状(是)+1.5×上消化道相关疾病史(是),系统的评分范围为0-21分。该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模型AUROC=0.80(95%CI:0.80-0.82),H-L检验结果为χ2=6.19(P=0.63);留一法交叉验证以及外部人群的模型AUROC分别为0.78(95%CI:0.76-0.81)和0.86(95%CI:0.79-0.92)。约登指数最佳对应的评分临界值为9分,此时,高危人群比例为32.69%,预测个体3年内发生食管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78.2%和 67.5%,NNS 为 122,AUROC 为 0.73(95%CI:0.70-0.75)。与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项目现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比,该方案可以在不增加高危人群比例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灵敏度(13.76%)与特异度(2.56%)、减少NNS,可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研究结论1.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目前采用的高危人群风险评估方案可以有效区分人群的食管癌患病风险。但是,该方案对个体风险预测不能量化、评估条目及相应的赋分以及高危人群评估界值的选定等主要问题有待细化。2.本研究基于性别、年龄等8个非遗传因素构建的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评分模型所推荐的高危人群分界值可优化食管癌初筛方案,提高筛查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