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蕴藏着一个国家巨大的内需潜力,也是发展的最大动能所在。随着经济发展,人口日益向城镇集聚,城市的区域差异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15年5月,中央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从宏观上科学布局,促使形成不同类型城市与小城镇间协调发展的完备城镇体系,离不开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由此可见,在当下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生态文明已占据了尤其关键的地位。近年来,福建省城镇化取得了卓越发展,但由于正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换挡提速的关键时期,诸多设施建设项目对空间的需求日趋旺盛,逐步侵蚀了有限的耕地和绿色生态空间。与此同时,城镇化发展呈现出了区域不协调局面,不利于福建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如何在福建省未来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把握重要领域、环节,在生产、消费和生活中推广绿色模式,促使地区间城镇化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将能很好地充实福建省城镇化这一领域的内容。城镇化发展在区域上不协调局面的形成,是很多因素合力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的体现。在以往探究不协调形成的原因时,直接的经济变量通常被视作中心内生变量,但仅是围绕人均GDP等经济因素,导致研究不够全面、深入。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日益升级,其它因素尤其是生态因素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不容忽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经济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所具备的显著相关性被一致认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得到了巩固,并在持续不断地完善中。在具备了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实证手段均可行的条件下,本文以生态元素为切入点,划分福建省三大生态区域为一级研究单位,67个县级统计单元为二级单位,综合考虑涵括生态在内的各因素,利用泰尔指数方法从时间和地区两个维度测度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状况,并采用差异收敛性面板数据模型来比较分析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可以使地区城镇化差异大幅缩小,但不合理的产业和投资结构会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从而制约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进程;而在城镇化发展中后期,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使产业体系绿色转型等环境友好方式更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依据上述理论和实证结果,本文以加强区域内部和区域间协调为出发点,为福建省城镇化未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促进全省城镇化朝向更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