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直观的较易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在测度可持续发展状况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城市进行生态足迹分析研究,是掌握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及未来方向的一种有效工具,因此,进行城市生态足迹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根据重庆市实际情况,对重庆市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外目前生态足迹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三部分,简单介绍生态足迹模型,分别从概念、理论、计算分析方法、指标体系、优势与不足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根据重庆区域特性,对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进行探讨。第五部分,对重庆市1997—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综合分析,分别从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生态足迹构成、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与发展能力评价方面进行分析。第六部分,结论与讨论部分。本文的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重庆市实际概况,根据数据来源,对重庆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2.通过计算重庆市生态足迹,可知重庆直辖8年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总体趋势在不断上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也呈增加趋势,但与生态足迹相比增幅较小;以致于出现高额生态赤字,并呈逐年增加趋势。重庆市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但与国内其他地区横向比较时,仍有很大差距。3、通过分析生态足迹构成,发现:(1)生态足迹需求中,耕地类型比重最大,其次是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一起构成了生态足迹总量的绝大部分;而水域、牧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果园、桑园和茶园面积则很少。8年来,耕地、化石能源用地增加较快,林地和茶园面积有所减少,而果园、建设用地、水域和牧草地面积有所增加。(2)在生态承载力供给中,耕地类型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林地;再次是建设用地。1997年以来,在构成生态承载力供给的比例结构中:牧草地、果园用地、水域呈较明显上升趋势。(3)就生态赤字分布来说:耕地生态赤字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化石能源用地,再次是牧草地。林地、茶园、建设用地类型出现生态盈余。果园、桑园及水域用地类型供需基本平衡。4、通过计算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与发展能力,发现:多样性指数在增加,发展能力在提高。对多样性指数与万元GDP足迹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发展能力与人均GDP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