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轮纹病(Botryosphaeria dothidea)是富士苹果的三大病害之一,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导致树势衰弱和烂果,在环渤海湾和黄河故道苹果产区已严重影响苹果生产。为了深入了解轮纹病的侵染机制和流行规律,为轮纹病测报与防控提供更多信息和依据,2009-2011年,采用组织切片观察、室外定期接种、孢子动态监测等方法对轮纹病菌的侵染机制和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用轮纹病菌的分生孢子人工接种当年生富士苹果枝条上,以皮孔或病瘤为中心取样,冷冻切片,经苯胺蓝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病菌接种30d后的当年生富士苹果枝条的皮层组织内,能观察到在皮孔下方形成的病瘤和菌丝。病瘤内菌丝粗壮,顶端钝圆或平截,以皮孔为中心向皮层组织内放射状生长。病瘤内的菌丝被数层扁平、且围绕菌丝呈环状排列的木栓化寄主细胞包围。病瘤生长后期,病瘤外缘能见到数层扁平、层状排列、质地致密的木栓化寄主细胞。结果显示,轮纹病菌侵染苹果枝条后能刺激寄主皮层细胞增生和木栓化而形成病瘤;病瘤外围细胞木栓化能使病瘤坏死,形成“马鞍”翘起,并最终从枝条上剥离。两种现象都是病菌侵入后刺激寄主防御反应的外观表现。
2010年自5月26日开始,采用喷雾法,每15d用轮纹病菌分生孢子接种一年生枝干和果实,枝条接种至9月28日结束,共9批,果实接种至9月14日结束,共8批。接种枝条和果实显症后定期调查记录新形成病斑数。结果表明:8月30日前接种的枝条当年能发病,显症时间持续至10月底。8月30日后接种的枝条于次年4月苹果萌芽期开始显症。7月中下旬接种的当年生枝条潜育期短,仅为30d,形成病瘤多,1cm的枝段上平均多达13个。6月下旬前和8月份接种枝条的潜育期稍长,约60d,形成的病瘤数相对较少,1厘米的枝段上平均5-12个。6月下旬至7月上旬接种的枝条介于二者之间。这些结果表明,当年生苹果枝条在7月中下旬最易感染轮纹病,6月中旬前和8月份感病性稍差,接种发病轻。
接种果实于8月9日开始发病,接种的8批果实至采收时发病率接近或达到100%。苹果越接近成熟期,接种的轮纹病菌在果实内的潜育期越短,7月中旬后接种果实的潜育期明显的短于7月中旬前接种的果实,7月中旬后接种果实的潜育期一般不超过20d,9月14日接种的果实潜育期最短,为6d,5月26接种的果实潜育期最长,为75天。6月下旬至8月底接种果实发病严重,平均每个果实上的病斑数都在80个以上,6月下旬前接种的果实发病稍轻,9月份接种的果实发病最轻。这说明8月底之前,苹果果实容易感染轮纹病纹,9月份可能受温度的影响,发病率明显降低。
在室外接种的同时,用同样的方法在温室内接种苹果当年生枝条和果实。温室内接种的枝条至调查结束,均未发病。温室内接种果实的发病严重度明显低于室外接种果实。这表明温室内外的环境对轮纹病菌的侵染有显著影响。
孢子发育和释放的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在苹果整个生长发育期,干腐病枝条上都存在大量未成熟的繁殖体,占镜检繁殖体的50%以上。子囊壳自9月份开始形成,直到次年6月份仍能镜检到大量子囊壳。2010年轮纹病孢子自5月下旬开始释放,直到10月中旬结束,孢子释放高峰期出现在8-9月份,干腐病斑上捕捉到的孢子量显著的高于轮纹病瘤上捕捉到的孢子量。
用菌丝接种一年生苹果枝条,接种2w后喷雾施药,以发病皮孔的数量为指标,评测了6种内吸性杀菌剂对苹果枝干轮纹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氟硅唑、甲基硫菌灵、多菌灵、戊唑醇和醚菌脂都能抑制苹果轮纹病瘤的产生,其抑制效果依次为55.6%、47.0%、45.1%、37.7%、37.1%和34.6%。在离体条件下,6种药剂,除醚菌脂外,对轮纹病菌生长的抑制率为100%或接近100%,而枝条上防治效果却不足60%,可能的原因是药剂不能到达病菌的侵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