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EnCIPK31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key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温在高寒地区已然成为植物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西藏地区特殊的低温条件制约了植物的生产,因此利用抗寒牧草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和草地恢复,对西藏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穗披碱草是青藏高原的优势草种,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对于维持高寒地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是麦类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具有丰富麦类作物和牧草遗传多样性的宝贵基因。因此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是研究低温适应较为理想的优质牧草。前期通过对西藏野生垂穗披碱草居群低温应答的转录组响应及qRT-PCR分析,发现EnCIPK3
其他文献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光周期基因Ppd-D1控制小麦的开花期,决定小麦的种植区域和产量。Ppd-D1是小麦最重要的光周期基因,显性等位变异Ppd-D1a对光周期反应表现为不敏感性,隐性等位变异Ppd-D1b对光周期反应表现为敏感性。已有研究表明光周期基因Ppd-D1启动子与其响应光周期敏感特性有关,但启动子响应光周期的关键区段、关键元件及其转录调控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利用PCR的方法从普
学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重要粮食作物,随着全球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提高小麦植株光合效率是小麦高产的重要途径。气孔是植物体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水分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影响植物的光合和蒸腾作用。ERECTA基因是蒸腾效率的主效基因,其编码的类受体蛋白通过与气孔发育途径上游的表皮模式因子EPF1、EPF2及EPFL9作用,调节植株气孔密度、气孔导度及叶肉细胞数目,进而调控植株的
学位
SQ-1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型高效哒嗪类小麦化学杂交剂,对推动杂交小麦产业化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其诱导小麦花粉败育机理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拟利用RNA-seq技术筛选PHYMS-1376及其对照CK-1376可育系花药各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通路分析,富集到了大量与JA和ABA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同时对花药内源JA和AB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了内源激素与SQ-1诱导
学位
豆科牧草不仅产量高、适应性强、分布广,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国家“粮改饲”等政策的推动下,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豆科牧草及根瘤菌形成三者共生关系,在提高宿主植物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等营养物质吸收,增强其对逆境胁迫的防御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豆
学位
花青素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质,在植物传粉授粉以及抵御外界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可以帮助人们有效预防癌症、心脑血管、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的发生。而彩色马铃薯可以同时满足人们对于花青素的摄入以及主食热量的补充。在花青素的合成过程中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叶片作为植株重要感光器官,彩色马铃薯的叶片也是花青素合成和积累的器官,可以将合成的物质转移运输至其他组织部位贮藏或者发挥作用,
学位
学位
花青苷(Anthocyanin)是植物中特有的一类天然水溶性色素,不仅能赋予植物组织和器官绚丽的颜色,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开发具有高含量花青苷的食品和饮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是世界上消费最广泛的天然饮料之一,一些茶树品种芽叶组织中由于积累高含量的花青苷,而使其新梢呈现紫色。紫芽茶树中的花青苷主要以飞燕草素3-O-半乳糖苷、矢车菊
学位
化学型是指同种植物,由于所含有效成分的差异,从而被划分为多种类型的一种现象,被广泛用于指导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及种质资源评价。其形成受环境因子、遗传因子、个体发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大量关于化学型的研究只揭示了表面现象,化学型的形成与植物结构发育间的关系仍未明确。花椒作为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已形成了多个栽培品种,不同品种间化学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意味着不同种质花椒间可能存在化学型分异的现象,但目前对于花
学位
土地盐渍化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土地盐渍化是导致作物减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目前,全世界盐碱地改良利用已形成两类主导技术:一是通过灌排技术改良土壤;二是发展耐盐植物利用盐碱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称为“牧草之王”,具有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产量高等优点,使其在国内被广泛关注。与多数农作物相比,牧草的质量受土壤和水分的影响相对较小,是发展
学位
土壤磷素缺乏是农作物生产和产量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大豆作为一种“喜磷”作物,受低磷胁迫的影响更为严重。土壤中的磷素易被吸附形成难溶性磷,造成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导致磷缺乏的主要原因。在课题组前期对大豆根系表型组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借助半水培根系表型性状动态观测系统,分析了40个大豆基因型的根系对低磷胁迫(10μM)的响应,评价了各基因型的磷效率,并筛选出不同的磷效率基因型(第二章);在此基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