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已被证明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但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产生了代理成本。自Jensen &Meckling提出代理成本问题以来,历经40余年的发展,关于代理成本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对代理成本的界定、衡量、影响因素、如何治理等方面,并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而近年来,“文化与金融”的交叉和融合成为了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与之前研究集中于公司治理的内外部机制不同,基于文化角度的研究将目光放在公司治理人的文化特征方面,通过构建公司高管之间的文化特征关系网络来研究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从文化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相关文献得到启发,结合中国社会独特的“人情关系”文化去研讨“校友关系”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公司治理作用。具体而言,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去验证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若存在“校友关系”是否会对公司代理成本产生影响。
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了解关于代理成本、文化与公司治理、“校友关系”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出发,对“校友”这一群体进行心理和社会学分析,并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得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存在“校友关系”对公司治理和代理成本的影响机制,即“校友关系”——身份认同——内群偏好——委托代理关系。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得出本文假设:相对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不是“校友关系”的公司,二者是“校友关系”的公司其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代理成本更低。另外,本文还对校友关系与高校平台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实证部分,本文在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搜集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高管的毕业院校信息以及其他模型变量数据,并通过手工整理和对比得到“校友关系”的虚拟变量数据,基于此数据展开本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董事长和总经理若存在“校友关系”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管理层代理成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把公司产权性质限定为民营企业时,这一影响依旧显著,但是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显著。
本文深入分析了“校友关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背后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对文化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研究的丰富和拓展,为从中国独特的“人情关系”角度去研究代理成本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从总体上了解关于代理成本、文化与公司治理、“校友关系”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次,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出发,对“校友”这一群体进行心理和社会学分析,并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得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存在“校友关系”对公司治理和代理成本的影响机制,即“校友关系”——身份认同——内群偏好——委托代理关系。通过这一理论分析得出本文假设:相对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不是“校友关系”的公司,二者是“校友关系”的公司其股东与管理层间的代理成本更低。另外,本文还对校友关系与高校平台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实证部分,本文在国泰安金融数据库搜集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高管的毕业院校信息以及其他模型变量数据,并通过手工整理和对比得到“校友关系”的虚拟变量数据,基于此数据展开本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董事长和总经理若存在“校友关系”可以显著降低公司的管理层代理成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把公司产权性质限定为民营企业时,这一影响依旧显著,但是在国有企业中并不显著。
本文深入分析了“校友关系”这一独特文化现象背后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对文化与公司治理相结合研究的丰富和拓展,为从中国独特的“人情关系”角度去研究代理成本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