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复垦植被类型和施肥对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malegebicaoni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矿区废弃地生态退化形势严峻,生态修复已成为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以煤炭产业为支柱的山西省在这一点上显得尤为突出。从2006年起,全省开始矿区生态修复规划。植被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是矿区生态修复评价的常用指标,而对生态修复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研究则较少,对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深入认识,有助于更全面评价复垦措施的生态修复效果,可为土壤贫瘠的矿区生态修复实践中的植物选择和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山西省孝义市露天矿区复垦区种植了百脉根、苜蓿、油松和柳树-圆柏混交林,并对其分别进行不施肥(对照)、无机肥、无机+有机肥和有机肥处理,对这些样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土壤呼吸测定和土壤取样,室内对土壤理化特征、酶活性进行了检测,通过定量PCR和T-RFLP获得了细菌、古菌和真菌三域微生物的各自基因丰度、酶切片段多样性,分析了植被修复类型和施肥处理对地上植被和地下生物和非生物特征的影响,及土壤理化特征与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组成间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植被群落物种组成、覆盖度、物种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指数均因植被修复类型和施肥处理而有所差异。施肥对百脉根样地植被群落特征的影响更为显著,未显著影响苜蓿样地的植被群落特征。植被修复类型显著影响植被群落特征,百脉根样地的覆盖度最低,苜蓿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最低,且均显著低于其它样地。苜蓿样地的紫花苜蓿重要值为0.95,导致其种间正负关联比最低。土壤活性碳库和容重是显著影响植被群落的环境因子。   (2)土壤容重和活性碳库均未受施肥处理显著影响,土壤pH、有机碳和总氮在不同植被修复类型和施肥处理间差异较为显著。植被修复类型和施肥处理对土壤不同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并不一致,施肥对草本与乔本恢复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常呈相反趋势。植被覆盖度会影响土壤水热动态,覆盖度高的样地土壤呼吸与温度拟合程度高,而覆盖度低的样地土壤呼吸与水分拟合程度高。土壤呼吸和温度、水分双因子拟合程度要高于单因子拟合程度。   (3)土壤细菌、古菌和真菌rRNA基因丰度在不同植被恢复间差异显著,而施肥对其基因丰度没有显著影响,但有机肥处理下7月的细菌∶真菌和古菌∶真菌比值显著低于对照样地,可见有机肥对真菌生长促进效应更明显。不同植被修复类型具有特异性限制性酶切片段。不同域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受植被修复类型、施肥处理和采样时间及复合影响效应有所差异,其中土壤古菌多样性指数对复垦措施和采样时间更为敏感,植被群落多样指数最低的苜蓿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也最低。土壤细菌比古菌和真菌的正负关联比高,说明在矿区修复初期细菌对微生物群落稳定演替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不同采样时间,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在7月生长季主要为土壤活性碳。   从植被修复类型和施肥处理对地上植被和土壤理化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来看,植被修复类型比施肥对矿区复垦生态影响效应更为显著。百脉根不适宜于土壤贫瘠的矿区复垦,抗逆性强的苜蓿是矿区复垦适宜草种,减少播种量有利于植被群落演替。有机肥施用是土壤贫瘠的矿区有效复垦措施之一。对复垦措施敏感的土壤古菌多样性指数可作为评价矿区复垦措施效果的衡量指标。
其他文献
学位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在茶黄素等的合成和工业有机废物的降解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酶源短缺限制了其应用。本实验室从茶树中克隆出茶多酚氧化酶基因,研究
癔症是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导致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大脑皮质功能失常状态,症状复杂多变,可反复发作¨].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及心
3D引擎在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和3D游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欧美和韩日相比,中国在3D引擎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因此,对3D引擎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图形系
潘敏求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研究近50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是我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肿瘤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双重癌及多重癌的防治方面也颇
学位
学位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工农业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利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杂草,在农田中有选择地喷洒除草剂,有利于我国精细农业的发展。因此,较高的杂草识别效率对准确的喷洒农药显得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每年因为水稻种子“混杂”以及“陈化变质”问题给水稻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目前用于鉴别种子真伪性和新陈度的方法都存在操作繁琐、
中医哲学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有整体观、辩证观、“三因制宜”思想等.笔者从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