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世以后,我国的金融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金融业将融入到全球金融服务竞争中,我国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展开直接的、零距离的全面的竞争。西方国家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都经历了利率市场化的洗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也逐步加快。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会表现出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利率管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研究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在中国的适用性,并结合国外经验和国内风险管理现状,对国内银行提出管理建议。
本文认为,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国内商业银行应针对自身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利率风险衡量手段和管理方法。在管理体系上,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重视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培养和重视人才,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
本文主要采取定性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第一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概论。是相关理论的总结,本章主要阐述了人们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认识演变,利率风险衡量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国内外实际,阐述了银行利率风险的五种主要表现形式。
早期的商业银行并不关注利率风险。直到18世纪末,人们才引入利率风险概念。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后,政府加强了金融管制,利率风险并不突出。60年代,金融脱媒效应出现,利率风险逐渐引起金融机构注意。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放松利率管制,部分商业银行遭遇了比较严重的损失。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利率风险。利率风险衡量技术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期限缺口模型操作简单,直观形象。80年代初,商业银行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存续期缺口技术。为反映资产价格和利率的非线形关系,发明了凸度。同时,为更准确反映资产的隐含期权,期权调整利差模型出现。进入90年代,以VaR为代表的动态模拟技术成为风险管理的前沿方法。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举例,分析了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制度性调整风险等五种利率风险表现形式。
第二章:国外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具体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法、衍生工具管理法和VaR管理法。
利率缺口管理分为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存续期缺口管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预期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主动对利率缺口调整,以期获得更多收益。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将利率缺口调整为正值;如果预期利率下降,可将利率缺口调整为负值;商业银行也可以将利率缺口保持在零,使利率变动不会对银行的利息收入产生影响。
衍生工具管理法可应用的利率衍生工具有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期货和远期利率协议。文中对利率衍生工具的运用进行了举例。
VaR管理法分为历史模拟法、方差-协方差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其中最最简单,最直观的是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模型复杂,对系统的可靠性要求高,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来随机模拟近似的预计值。
第三章:国外利率风险管理法在我国的适用分析。结合国内实际,对国外利率风险管理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存续期缺口管理产生于商业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应用条件略有差异。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忽略了利率潜在的选择权风险。但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最简单明了,应用成本最低,在商业银行大部分利润来自于存贷利差收入的发展初期是适应的。
存续期缺口管理既能准确反映资产和负债所承担的利率风险,存续期的可加性又使得它非常有利于复杂的组合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现阶段在国内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面临一些局限性。首先,难以对商业银行资产组合的贴现率进行精确确定。其次,在存续期管理中对各期现金流的确定也存在一些问题。再次,难以用合理的成本和手段对存续期缺口进行调整。但是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越来越受重视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采用存续期管理的优势将显现出来。当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联系更密切的时候,使用存续期计算出来的利率风险更接近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真实风险。应用衍生工具管理利率风险具有实施快捷,成本低廉的好处。国外利率衍生工具市场发达,金融机构广泛参与衍生品交易。而国内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时间短,品种单一。国内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经营情况不同,对利率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也不同。现阶段,国内还缺乏有效的对冲工具,缺少精通国际衍生品市场的人才。衍生工具的高杠杆性,可能导致风险成倍放大,对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是挑战。
VaR管理法是一种动态模拟法,具有全面、客观、及时的优点。用VaR来管理利率风险可以简单明了表示利率风险的大小,不仅可以用于风险控制,而且可以用于银行的业绩评估。但VaR法并不能涵盖一切,仍需结合各种其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综合管理。
具体运用到我国的金融机构身上,VaR作为一种动态分析法,对数据,假定和参数都要求严格,而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无法满足数据要求。银行缺乏开发和监控模型的研究能力,可能导致模型风险。而且是否应用VaR管理方法,还要进行成本收益的比较。在不能获得与成本相当的收益的情况下,盲目运用先进管理方法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性价比。国内金融监管力量薄弱,监管层次不高,在未来长时间内,监管机构不会批准开展这种风险管理方法。
第四章:对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首先,介绍了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则建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04年6月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最新版本中,把稳健的利率风险管理概括成: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监测系统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原则》对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五条建议:稳健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充足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利率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内部控制体系。国内商业银行在董事会下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及预算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但其内部职能分工未完全明晰。银行利率风险只是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管理附属于计划资金或计划财务部门。二级分行利率管理部门及人员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利率文件的传递和利率政策贯彻落实,而制定自身的利率政策和设计并管理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系统的职能缺位。利率风险内控体系不健全,不但缺乏科学高效的风险计量体系,而且对利率风险缺乏严格的定期监控报告制度。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缺乏存款利率定价机制的研究与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缺乏科学性。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行。
我国各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稳健利率管理核心原则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并注意借鉴别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能够反映与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相互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在银行内部建立资金中心,制定资金价格,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确定贷款利率和转移资金利率。通过不同的利率水平反映政策导向,降低总体风险水平。建立专门的利率预测研究部门,加强商业银行的利率的预测研究能力,提高风险管理队伍素质,采用适合自身情况的利率管理手段。
本文的创新在于对各种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本论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