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当前,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 PH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病死率高,其中90%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原发性肝癌与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关系密切,特别是转为慢性肝炎后肝脏的纤维化是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基础。我们知道,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大约有2.8亿,其中我国约占到一半。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多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作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主要病因,已被流行病学研究所肯定。原发性肝癌患者确诊后,大多数生存期不到1年主要是因为患者就诊时多数已进入疾病晚期。当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是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最常用的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 TM)。然而,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患者的65%,还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指标。循环DNA (circulating DNA)是存在于各种体液如血液、脑脊液及滑膜液中的一种胞外DNA。Mandel和Metais早在1947年就发现了存在于体液中的循环核酸,1977年Leon等人首次报道了肿瘤患者血浆中的DNA含量远远高于正常人群。在此之后,大量关于人类各种类型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前列腺癌、卵巢癌等的研究均显示肿瘤患者血浆中的DN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血浆DNA水平与肿瘤临床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血浆DNA水平的高低不但能够提示肿瘤的存在,而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肿瘤瘤体大小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早期诊断、预后及疗效判断的良好指标。另外,循环DNA测定具有价格便宜、标本采集方便快捷、创伤性小等优点,还可以考虑将其作为筛查肿瘤性疾病的实验室指标,只不过特异性稍差一些。但是,当前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蛋白类物质,循环DNA的研究将为肝癌肿瘤标志物研究开拓一条新的途径。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是我国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HBV-DNA载量的多少,反映了病毒在机体内的复制情况,人们常常认为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往往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病毒复制的场所在肝脏纤维化后随着病程的进展而不断减少。随着肝硬化的不断进展,少量病毒的复制即可引起肝脏严重的炎性病变,持续的炎性刺激可不断加重肝脏的纤维化,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原发性肝癌(PHC)。目的检测血浆DNA和HBV-DNA载量在乙型病毒性肝炎炎肝硬化后不同时期的水平,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预防、早期诊断、病情转归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用QRT-PCR方法随访检测HBsAg阳性且经彩色B超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每三个月检测一次患者的血液循环DNA和HBV-DNA载量,直到经临床症状、彩色B超、CT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为止。结果在PHC中,血浆DNA 60.2±9.5ng/ml,健康对照组20.2±3.4ng/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BV-DNA载量,在PHC确诊时多数处于较低水平,78%≤105copies/ml,与PHC确诊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循环DNA 51.2±7.9ng/ml,淋巴结转移者循环DNA 73.9±10.7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V-DNA载量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检测血液循环DNA和HBV-DNA载量,在原发性肝癌预防、早期诊断、病情进展及预后中的价值明显,且方法简单,易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