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休闲文化是学界的研究焦点,但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角度对休闲进行研究,在国际上还比较新颖,国内也很少有人涉足。文章通过对民俗事象的深入分析,透视人们在追求生理闲适和精神超越的休闲意义,探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同时,从休闲理论的视角对云南民俗历史、现状及其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关系展开研究,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论和解释框架,不仅丰富、充实和深化了民俗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民俗学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方法论方面,本文不仅强调民俗学、艺术人类学的共时性田野调查,还将调查结果与休闲理论和历史人类学的宏观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历时与共识相结合、田野民族志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单点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休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完成了以三个民族为代表的具有创新思路的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研究。笔者对云南三个少数民族的民俗艺术事象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传承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加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不断地衰落和消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处于及其困难的境地。为了对其进行抢救与保存,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采取了多种保护方式,有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有不离本土的社区、家族、师徒传承方式;有参与教育的保护方式;有学术项目投入社区文化建设的保护方式;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惠政策的保护方式等等。但是,如何真正激发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提供其生长壮大的民间土壤,使其融入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本文试图探索这样一条途径,即通过对休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文化传承的理论和方法。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休闲活动需要民俗和文化活动作为基础,没有文化的休闲只能称之为“休息”,有了文化和民俗活动,休闲就有了质的提高,从而使休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艺术休闲的意义;另外,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休闲来提供空间场域和经济支撑,两者的结果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因此,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是补充和充实民间文化土壤的另一条途径,该途径在休闲研究和文化传承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框架结构上,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导论,对研究问题、理论视角和方法论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民俗文化保护、休闲与文化传承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梳理;第二部分对论文主题进行了概念、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界定;第三部分以元江县羊街哈尼族棕扇舞分析了社区的民俗休闲诉求引导文化传承的方法;第四部分以峨山县小街街道大棚租花腰彝服饰、剪纸和刺绣探析了物质生活民俗在休闲中进行文化传承的延续作用;第五部分以新平县平寨花腰傣竹编为例分析了以工艺民俗推演物质生产民俗休闲传承的重构;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总结,也是本论文的结论,该结论是对三个田野点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之后提出来的。本文还认为,很多地区都在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着少数民族文化,但笔者所提倡的现代休闲与民族文化体验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平台,二者联系与互动关系是:其一,当一种民俗事象与时代休闲方式紧密联系时,那么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就有了市场的意义,换言之,市场就成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强大推动力,使民族文化传承的可能性和持续性得到加强;其二,这种新的民间土壤和途径不仅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它还能加强休闲主体的精神追求和民族认同,建构一种“自我实现”的休闲精神、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当休闲活动、民俗生活与文化传承相互叠交时,民众的主体思维方式、认同感和自豪感就成为当代影响文化传播和创造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就可以在休闲活动中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