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扩张的加剧,乡村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景观格局演变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热点。苏州市乡村城镇化发展较好,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失衡、乡村风貌消失等问题,协调乡村景观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苏州市吴中区为研究单元,基于1990-2014年三期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揭示乡村景观现状特征;依据产业基础划分乡村类型,建立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吴中区7个乡镇进行乡村性评价,提出适宜的乡村发展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乡村景观格局演变1990-2014年吴中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和水域面积占比先升后降,林地面积占比先降后升,建设用地持续扩张。1990-2014年吴中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8%。建设用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99%,扩张速度较快,耕地、林地和水域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87%、-1.3%和-0.55%。斑块类型水平上,耕地受到侵扰切割,小规模斑块增多,破碎化程度升高;林地经历了由集中布局转向分散分布的变化趋势;水域受到建设用地扩张影响,小斑块不断增多,趋向离散分布。建设用地斑块倾向聚集分布,优势度上升。(2)乡村类型划分和乡村性评价从产业主导的角度,确定乡村类型划分标准,将吴中区7个乡镇的乡村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乡村性评价,得出胥口、木渎、甪直、东山、临湖、光福和金庭镇的乡村性指数分别为0.257、0.499、0.522、0.587、0.648、0.737、0.785,将其分为5级:弱、较弱、中等、较强和强。乡村类型划分和乡村性评价结果相结合能够有针对性的构建适应当前发展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乡村发展模式。(3)乡村发展模式研究水网为主的自然景观、传统小农与现代农业共存的生产景观、传统水乡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的聚落景观,构成吴中水乡景观体系。在人类活动影响作用下,水乡景观特色和韵味面临衰减危机。根据乡村发展实际,构建四种乡村发展模式:水乡旅游模式、乡镇企业带动模式、农业产业园模式和古建筑村落保护模式。结合研究范例阐述发展模式的内涵、特征,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