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三通两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特征,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为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环境支撑。截止2018年12月底,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开通教师空间1252万个,学生空间605万个、家长空间556万个、学校空间40万个,网络学习空间正逐步覆盖全体师生。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实践者,只有教师先试用,才能带动学生、家长和机构空间的应用。因此,深入了解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应用情况,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深入探究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应用情况,分析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目前国内外网络学习空间、个人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空间、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梳理,结合相关文献及自身的理解对网络空间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进行概念界定,分析论证了网络空间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结构与功能,认为网络空间是由人、计算机、信息要素组成,体现了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递与共享、情感沟通与交流的功能。教师个人网络空间作为以教师为主体的网络空间,其结构与功能体现出了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个人网络空间是由教师、个性化工具集、个人资源网络、个性化服务流、活动要素组成,体现了资源汇聚与管理、知识共享与创生、智慧交流与共享、教学计划与组织的功能。同时,建立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应用评价标准,以便对教师空间应用质量进行评价。结合理论上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功能分析及应用评价标准的制定,以浙江省柯桥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教师个人网络空间为例,分析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具体功能模块,包含资源中心、学习成果、信息中心、我的教学四部分。研究过程中,通过获取后台及网上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法、质的分析法对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各功能应用数量及质量进行分析,总结出教师个人网络空间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外部资源汇聚不足,自制资源管理不够;知识创生缺乏特色,学科知识共享不足;交流形式略显单一,缺乏深度研讨学习;教学应用频次偏低,空间教学未常态化。通过对柯桥区教师及相关人员的访谈,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平台资源缺乏系统性,教师缺乏资源分类意识。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不足,知识共享意愿不强烈。三、空间中交流功能不完善,教师积极性不够。四、对空间教学模式认识不够等。根据这些原因,本研究提出如下策略:一、强化资源建设,提升资源管理力。二、加大技能培训,建立共享激励机制。三、形成多维机制,共促交流深层次。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常态化。通过如上策略来促进教师个人网络空间的深度应用,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其他文献
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综合管理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首先归纳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四大目标
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于高中政治的教学实践中,可大幅度提升高中政治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文章分析了合作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这些现状中的不足和
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战斗精神培育研究,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军建设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应当从革命军人战斗精神的思想起源、科学内涵、理论基础、规律与机制、途径和方法、影响因
选择氟化有机改性溶胶凝胶作为溶解氧传感膜材料,选用5,10,15,20-4-(5-氟基)卟啉铂和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钌的高氯酸盐为氧荧光猝灭指示探针,比较了这两种探针在氧传感膜内对氧浓
目的评价相位加权成像在多系统萎缩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1例多系统萎缩、2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2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上行常规头部磁
本文从公司现有的营销战略和策略现状入手,对公司营销环境包括竞争者和消费者进行分析,并通过细分市场的选择和定位提出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营销战略,最后通过营销
为更好地了解有害藻华对鲍的影响及其原因,本文选择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抑食
2009年2月18日,英飞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应用电源电子大会暨展览会(APEC)上推出第三代thinQ!TM SiC肖特基二极管。据称,该二极管在任何额定电流条件下都具备业界最低的器件
目的:关于个体情绪稳定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而非创造力倾向着手,考察上述问题,并探讨上述关系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方法
经手-口摄入是人体特别是儿童暴露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体内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依赖于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而生物可利用性不仅与其总量有关,更与其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