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道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道德心理许可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指的是人们会因行为者过去的道德行为史而对其不道德行为提供心理上的许可。已有研究已经证实了现实社会中存在道德心理许可现象,而本研究旨在探讨网络社会中是否同样会出现这一道德现象。由于道德心理许可现象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本研究只选取了其中一个类型进行探讨,即围观者对典型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从围观者的角度出发,网络社会中是否存在围观者对典型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如果存在,产生这一现象的机制是什么?以及角色卷入是否会影响这一现象?这些都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为四个实验。实验一通过问卷法确定了之后的实验材料——典型网络道德行为和典型网络不道德行为。实验二考察了实验组(有道德行为史)和控制组(无道德行为史)的被试在谴责程度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对典型网络不道德行为的谴责程度要显著低于控制组,即网络社会中确实存在围观者对典型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实验三进一步考察了实验组1(有道德行为史)、实验组2(有不道德行为史组)和控制组(无道德或不道德行为史)的被试在谴责程度上的差异,结果发现三组结果差异显著,实验组1的谴责程度最低,其次是控制组,谴责程度最高的是实验组2。这一结果证实了在网络社会中,围观者对典型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心理许可是通过道德信誉模型起作用的,即由道德行为给行为者带来的道德信誉可以抵消不道德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围观者对典型不道德行为提供许可。实验四考察了角色卷入对这一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角色卷入和道德行为史的主效应都显著,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这意味着虽然角色卷入不会影响围观者向典型网络不道德行为提供心理许可,但它会影响围观者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程度。 本研究是对道德心理许可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弥补了关于网络社会中道德心理许可的理论空白,同时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网络道德,进而更有效地维持网络道德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