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显示,一个多世纪以来,气候变暖成为地球的一个显著变化,同样,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基本一致。在此前一个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全球变暖主要来自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国际能源局(IEA)、世界气候中心等很多国际机构通过测算显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由1979年的14.31亿吨跃升至2007年的10亿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2012年达到92.64亿吨。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也对中国的气候带来显著影响,出现了2008年南方雪灾、近几年的南方干旱等极端天气且频率发生了明显变化:山地冰川以更快的速度消融;沿海海平面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上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并且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焦点问题。同时,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位居世界第一位且仍在不断增长,这也使我国成为每次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会议的焦点。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二氧化碳强度减排指标,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为了确保目标实现,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时,将二氧化碳减排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以期形成中国经济转型的倒逼之手和长效机制。然而,我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还要很长的时间,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和需求十分强烈,如何既保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又兑现对国际社会的碳减排承诺,是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新命题。鉴于此,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各省市地区碳排放效率的测算以及碳约束下的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影响我国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主要经济因素、碳排放强度的指数分解等。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目前,并无权威机构发布中国各省(市、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库,因此,本文根据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介绍的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1998-2012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构建了省级二氧化碳排放面板数据集。同时,对全国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走势进行简要分析,并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了对比。(2)由于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改革历程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的来说,我国的能源价格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能源供给能力,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专利申请增速全球第一,仅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已经从2003年的40,000件增长到2013年的629,612件;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增加值增速比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高4个百分点左右,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但仍然在资金投入、关键技术、市场准入、价格形成机制和配套扶持政策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3)研究了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将技术进步指标分为技术储备指标和技术产业化指标,以期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证实:能源价格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为负,能源价格提高1%,碳排放强度下降1.948%;以专利为代表的技术储备变量和高技术产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占比为代表的技术产业化变量均对碳排放强度有抑制作用,专利授权量和高技术产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占比增加1%,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613%、2.585%,这说明相对于技术储备,技术产业化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这也反映出只有加快技术的产业化程度,使其能够尽快在生产中发挥效用,才能使降低碳排放强度更有成效。此外,人均GDP、产业结构、对外贸易都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影响。(4)利用序列DEA (Sequential DEA)与SBM模型,较为精确地测算了1998-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地区碳排放效率,并以此为省际碳排放效率面板数据库,引入固定效应模型,从能源价格、高技术产业、人均GDP、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贸易等六个维度出发,对我国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能源价格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效率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面效应,能源价格提高1%,碳排放效率增加0.011%。高技术产业在工业的比重每增加1%,碳排放效率增加0.12%,这也验证了第5章能源价格、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5)运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将中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分解为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等五个方面,并进一步对各省市、区域和工业的C02排放进行分解并对比分析。从全国看,人口、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的累积效应均为正值,仅能源消费强度累积效应为负值,这说明从长期来看,碳排放总量的减少主要依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人均GDP对碳排放影响最为显著,同时,各区域人均GDP的贡献程度的差异证实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存在,即随着经济增长,C02排放曲线最终会迎来拐点并进入下行区间,经济增长方式将变得更为“清洁”。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不大,造成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对C02排放变动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增长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相比其他因素其效应比较微弱。分省市看,经济发达省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带来了C02排放的减少,证实了产业结构升级对C02减排的促进作用,但从工业内部看,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加剧了C02排放的增加。最后,梳理了主要发达国家为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采取的主要做法和出台的主要政策措施,并结合本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对中国降低碳排放强度、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