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自此一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正式爆发:同年,中国多家媒体集体曝光高校贷款内幕,总额2000多亿的不良贷款使高校市场成为继房地产市场之后的第二个信贷死角,成为我国信贷市场的又一不稳定因素。显然,信贷市场无疑己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根源,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从金融脆弱性理论出发,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化趋势,寻找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此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金融脆弱性理论,金融危机理论,之后引入了目前国际通行的衡量金融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以直接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本文突破性的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基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模型,以此来评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由于我国自1999年以来历经了数次不良贷款剥离,同时历经了1994年和2005年的两次汇率改革以及1999年贷款分类标准由四级到五级的转变,本文选取1994年至2006年间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在进行了相关处理和回归分析后发现不良贷款比例与年贷款余额增幅、年GDP增长率,年汇率变动率,以及两大虚拟变量(不良贷款剥离政策、汇率改革政策)存在线性相关性,经过进一步分析又形成了拟合优度更优的非线性模型。最后基于不良贷款模型提出了相关可行性建议。
本文的不良贷款模型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测度银行脆弱性的定量分析方法,同时具有很好的实践解释意义。通过回归分析可知,相对于剥离政策,加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对不良贷款比例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不良贷款比例与贷款余额的正相关性说明新增贷款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伴随着不良贷款总量的下降,新增贷款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它提醒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只有控制好新增流量才能确保贷款总量的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