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些年来翻译研究的深入与发展,翻译不再被单纯地看作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对语言本身的关注开始逐渐淡化,而对文化的关注则日趋上升。与这一趋势相对应,文化因素的翻译成了翻译界诸多学者、理论家研究的课题,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如何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进行归化还是异化处理,更是成为近些年来翻译研究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归化、异化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大基本策略。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策略,倾向于采用符合目的语语言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以求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取向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力求体现源语文化的特色,尽最大可能地保留翻译作品的异国情调。韦努蒂在1995年提出了归化、异化的理论,理论提出以后即被广泛运用于指导文化因素的翻译。然而,译者在其翻译的过程中究竟应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呢?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却至今尚无定论。本文拟单纯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归化、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地位。文学是社会与文化的缩影,是文化的最大承载者,因此文学语言通常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由于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直以来,文学翻译都被看作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一直都是文学翻译的目的之一。然而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其能否实现这一功能与目的及其可以实现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译者在处理作品中的文化因素时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取舍。文章通过分析归化与异化这两大翻译策略对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效性,提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应当以异化作为其主要翻译策略。论文以《水浒传》的赛珍珠译本作为实例研究的对象,进行实例分析。《水浒传》是中国社会百科全书式的经典文学著作,具有浓厚的中国民俗色彩,蕴含着大量独特的中国文化因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作品,对传播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通过分析赛珍珠在处理文化因素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其取得的翻译效果来实证归化、异化对促进文化交流的有效性,最终得出在文学翻译中异化翻译更有助于原语文化的传播,更能促进文化的交流,因此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尽可能采取异化翻译策略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