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的,以1-3周龄雏番鸭为易感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脚软、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死亡率约50-80%。我国福建省1980年首次发现番鸭细小病毒病,以后我国南方的番鸭养殖场以及法国、美国、日本等地相继报道了本病的流行。该病的流行严重制约了番鸭养殖业的发展。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上能够被抗体分子识别的部位,在蛋白质抗原中一般由几个直接相邻或构象上相邻的氨基酸组成,决定着机体产生抗体的特异性,是诱导体液免疫的基本单位。对于MDPV来说,寻找病毒的保护性抗原表位对该病的诊断和免疫防治都是很重要的。MDPV的VP基因相互重叠,编码三种结构蛋白的基因分别是VP1(89KD)、VP2(78KD)和VP3(61KD),它们的起始密码子ATG分别位于2450nt、2885nt和3044nt,终止密码子位点相同,位于4646nt,基因长度是VP1>VP2>VP3。编码的这3种蛋白是暴露于病毒粒子表面的衣壳蛋白。其中VP2可能是病毒重要的保护性抗原成分,而VP1、VP3为构成病毒粒子的重要结构成分,免疫原性较弱。收集疑似细小病毒感染的雏鸭病料,应用PCRPS(PCR products sequencing)方法检测MDPV。采用Chang-kwang Limn报道的AL18R2/AL18F2引物对20份来自四川、重庆、福建、广西及山东地区的疑似细小病毒感染的雏鸭病料DNA进行PCR扩增,8份病料的DNA PCR扩增出现阳性结果,它们分别是GX、CQ-2、CQ-16、FL-1、FL-2、DY、FJ和SC-14。回收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得的序列与MDPV标准株FM株和GPV标准株B株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只有FJ的序列与MDPV标准株(FM株)的同源性最高,其余7份阳性病料与GPV标准株(B株)有更高的同源性。用鸭胚对保存的福建雏鸭病料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成功分离到MDPV毒株,命名为FJ株。应用CHU CY报道的引物GR/GF和参考番鸭细小病毒FM株设计的引物MF1/MR1分别扩增FJ株的VP1基因和VP2基因,通过克隆测序、拼接校正最后得到完整的VP基因,也就是得到了VP1、VP2和VP3基因。将VP基因同MDPV FM株(GenBank登录号:NC 006147)、广东株(GenBank登录号:AY510603)、法国株(GenBank登录号:Z68272)以及GPV B株(GenBank登录号:U25749)、台湾株(GenBank登录号:AY382889)的核苷酸序列以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FJ株与3种MDPV毒株高度同源,其中与广东株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9.2%,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8.5%。与MDPV FM株的序列相比FJ株VP2起始密码第二位碱基由T突变成了C,形成同GPV VP2起始密码相同的密码子ACG。采用DNAStar的Protean分析软件按Kyte-Doolittle的氨基酸亲水性标准预测VP基因推导出的氨基酸的亲水性;采用Emini程序预测VP氨基酸的表面可及性;按Jameson-Wolf方案预测抗原指数。最后结合MDPV的高级结构特征预测出FJ株VP2氨基端146-190氨基酸残基区域和240-340氨基酸残基区域为可能的抗原表位位置。在这段区域两端设计引物,并扩增它。将扩增产物连接到到pET28b(+)载体上,重组的载体命名为pFJ。对重组载体进行原核生物诱导表达,获得表达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其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比较接近约为23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