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以及城市发展的片区之一,历史街区的保护利用往往担负遗产保护、风貌维持、民生改善、文化传承等多重责任。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西方消费文化的逐渐渗透,带有消费文化特征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逐渐盛行,因其不仅使历史街区的活力得到复兴,文化得到广泛认知与传扬,还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但另一方面,对这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方式的质疑声也较多,如导致遗产破坏、过度开发、原真性丧失、“空心化”等。在推崇与质疑并存的情况下,构建科学客观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来对当前已实施的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状态的综合评价成为必要。本文在研究了遗产价值理论、效用理论和使用后评价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评价目标与原则,得出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要实现的综合价值构成、衡量历史街区保护利用价值实现程度的指标,以及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评价流程与操作方法,进一步构建出了基于价值实现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评价体系。本文选取了老门东三条营、东关街、平江路三个江苏发展较为成熟的典型历史街区作为研究案例,采用了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对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历史文化效用、艺术美学效用、使用效用、经济效用、社会效用与情感效用进行了综合调查与分析。并运用所构建的基于综合价值实现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评价方法,借用效用理论中对确定性和模糊型指标的计算方法,得出了三个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综合评价结果。基于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其主要问题包括:1)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综合价值实现程度均不高,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2)历史文化价值保护程度整体较低,原住民流失严重,传统产业大多销声匿迹,生活延续性较差;3)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社会影响整体较为消极,社会公平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4)使用者对街区的满意度与认可度均不高,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未能较大程度达到使用者的期望。问题的成因主要为:1)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科学性与持续导控能力不足;2)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势单力薄、远行急步、一刀切;3)历史街区保护利用陷入“第三消费社会”困境。最后,基于评价结果的分析,指出当前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具有积极意义,平江模式为适宜选取的保护更新模式,并提出规划编制、更新实施和社会发展方面相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