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HBV感染的患者会出现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严重并发症。在合适的时机启动抗病毒治疗不仅能抑制血清HBVDNA的复制,还可以延缓HBV相关肝脏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analogue/nucleotide,NUC)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主要措施之一。NUC能有效抑制CHB患者血清HBVDNA的复制,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的血清HBVDNA会长期处于应答不佳及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aemia,LLV)的状态。基于慢性HBV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现状,一种新的抗病毒药物——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被批准用于CHB患者的治疗。同时已有相关指南建议处于应答不佳或LLV状态的CHB经治患者可替换TAF进行抗病毒治疗。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中国西部地区存在NUC应答不佳或LLV状态的部分CHB经治患者替换TAF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索。目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处于应答不佳或LLV状态的CHB经治患者在真实世界中替换TAF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 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肝病科门诊的91例接受TAF抗病毒治疗的CHB经治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入组的CHB经治患者在接受TAF抗病毒治疗前均接受了其他NUC抗病毒治疗≥48周并处于应答不佳或LLV状态。比较入组患者替换TAF治疗的不同时间点(基线、24±2周、48±2周)血清病毒学指标、肝脏功能指标、肾脏功能指标、完全病毒学应答(Complete virological response,CVR)率的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再根据患者基线血清HBVDNA载量将入组患者分为应答不佳组(基线血清 HBVDNA>2000IU/ml)和 LLV 组(20IU/ml<基线血清 HBVDNA≤2000IU/ml),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BVDNA、血清HB sAg、血清HBeAg和CVR率的差异,进一步探讨处于应答不佳或LLV状态的CHB经治患者替换TAF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主要观察终点:(1)与基线比较,纳入患者24±2周和48±2周血清HBVDNA显著降低,基线、24±2周、48±2周血清HBVDN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基线比较,24±2周和48±2周血清HBVDNA下降幅度分别为44.0%、51.8%;24±2周和48±2周CVR率分别为63.7%和84.6%。应答不佳组和LLV组患者替换TAF治疗24±2周和48±2周血清HBVDNA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基线、24±2周和48±2周两组患者血清HBVDN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比较,应答不佳组24±2周、48±2周血清HBVDNA下降幅度分别为64.8%、72.0%,LLV组24±2周、48±2周血清HBVDNA 下降幅度分别为22.6%、30.0%;在24±2周和48±2周时,应答不佳组CVR率分别为29.2%、75.0%,LLV组CVR率分别为76.1%和88.1%。(2)纳入患者24±2周和48±2周血清HBeAg较基线降低,基线、24±2周、48±2周血清HBVDN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基线比较,24±2周和48±2周血清HBeAg下降幅度分别为22.2%、26.7%;应答不佳组和LLV组患者替换治疗24±2周和48±2周血清HBeAg与基线比较均有降低,两组患者血清HBeAg组间比较在基线和24±2周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基线比较,应答不佳组24±2周、48±2周血清HBeAg下降幅度分别为17.7%、41.0%,LLV组24±2周、48±2周分别为41.0%、47.3%。次要观察终点:(1)与基线比较,纳入患者24±2周和48±2周血清HBsAg降低,基线、24±2周和48±2周血清HBsAg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基线、24±2周和48±2周,应答不佳组和LLV组血清HBsAg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比较,应答不佳组患者24±2周血清HBsAg下降幅度为9.0%、而48±2周仅为5.0%,LLV组患者24±2周和48±2周血清HBsAg 下降幅度分别为2.1%、3.6%。(2)与基线比较,24±2周和48±2周ALT、AST水平均有显著降低,基线、24±2周和48±2周ALT、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换TAF治疗48±2周,ALT和AST的复常率分别较基线提高24.2%和25.3%,两者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3)替换TAF治疗48±2周,患者APRI评分较基线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安全性终点:(1)与基线比较,48±2周SCr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2周eGFR水平较基线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在替换TAF治疗过程中,纳入患者出现的不良应主要包括:乏力、食欲减退、面部红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3%。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因不良反应死亡的病例。结论:(1)处于应答不佳或LLV状态的CHB经治患者替换TAF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进一步抑制血清HBVDNA的复制,降低血清HBsAg、HBeAg的水平,提高CVR率;(2)处于应答不佳或LLV状态的CHB经治患者替换TAF治疗可进一步促进血清转氨酶的复常,同时可改善患者的肾功能;(3)处于应答不佳或LLV状态的CHB经治患者替换TAF治疗的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