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临床注射用α-干扰素和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在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影响,以建立临床适用、稳定的培养体系。方法: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慢性期的骨髓3~5mL,肝素抗凝,采用Ficoll分离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分离后取1mL细胞密度为5×106/ mL单个核细胞作为后续杀伤实验的靶细胞,其余用RPMI1640洗4~5次去除血小板,用含10%人血清的RPMI1640调整细胞的密度为3~5×106/m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37℃、5%CO2培养箱中孵育2h后,洗去非贴壁的细胞,收集贴壁的细胞分成A、B两组,分别用含(A)GM-CSF(800U/mL)+IL-4(500U/mL),(B)临床注射用IFN-α(200U/mL)+临床注射用GM-CSF(600ng/mL)的完全培养基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每3d半量换液并补充新鲜的细胞因子,于培养的第5 d, 7~9 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培养后细胞数量并通过CD83表面标记的百分比计算出DCs数量,采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检测DCs的免疫刺激功能,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性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结果:经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分别培养诱导5 d和7~9 d后的细胞,其DCs特征性表面标记(CD80、CD86、HLA-DR、CD83、CD1a)表达率均高于培养前的表达率P<0.05);在培养的第5 d,B组DCs表面标记CD83的表达率(10.51±4.65)%高于A组(7.28±2.95)%(P<0.05);但培养7~9 d后两组表面标记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培养后A、B两组的DCs计数值分别(0.382±0.126)×106/mL与(0.357±0.101)×106/mL,两者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llo-MLR在DC:T为1:10时B组刺激指数高于A组(P<0.05);DCs能够刺激异体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CTL。结论:体外CML患者的BMMNCs经临床注射试剂培养后可以分化为具有典型形态、免疫表型和功能的DCs,能够较强地刺激T细胞增殖并能特异性杀伤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为培养更适合回输人体的“临床型”DCs提供新的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