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河口芦苇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植被类型最完整的湿地之一。它在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止海水入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重影响,辽河口芦苇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湿地各项生态功能紊乱,以致影响到整个辽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缓解河口区苇田生态用水量与水质性缺水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保证芦苇的健康生长,在综合分析了苇田水动力条件的基础上,利用苇田示范区的地形资料等,建立MIKE21示范区苇田二维水流水质模型。将苇田水动力过程和水质变化过程的研究相结合,通过模型分析水利工程对苇田水系的影响,提出满足示范区排放水体水质要求和保证芦苇健康生长的苇田用水调控方案。为河口区苇田生态用水调控提供技术参考,同时可为辽河口芦苇湿地的生态恢复及河口湿地污染净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论如下:在无涵洞存在的条件下,进水完成后,研究区平均水位均远远超过了芦苇正常生长所需水位,会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无涵洞存在的基础上,在苇田中增加环沟后加速水的流动后,进水情况有改善,苇田水位分布更加均匀,整体水位达到满足芦苇正常生长水位时,进水所用时间缩短,且未进水的区域面积减小。但出于成本考虑,此方案不可行。在1号进水口设置涵洞,进水完成后,大部分苇田区域进水情况相比于无涵洞条件下并无明显改善。但靠近涵洞的1号苇田进水情况良好,表明涵洞对调控水流具有积极作用。在2号进水口设置涵洞后,靠近涵洞与远离涵洞的苇田区域水位分布极其不均,表明单独在一个进水口设置涵洞并不能达到目的。在2号、4号和5号进水口处都设置涵洞后,进水时段后期,水流能在整个研究区苇田范围内均匀稳定地流动,最终水位分布非常均匀,且水位达到满足芦苇正常生长所需水位所用时长最短,因此确定本方案为最佳进水方案。当实验田模拟时段为7~8月份时,经过60天的去除,COD浓度仍不能满足总体的排放目标。因此当苇田积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或苇田处于去除效果较差的时间段时,要使水质参数达标,还需结合其他的污染物处理方法。当实验田模拟时段为8-9月份时,经过约21天的去除,COD浓度达到排放目标的要求。因此当苇田积水中污染物浓度不高,或苇田处于去除效果较好的时段时,可以通过小块实验田循环水体使水质净化,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