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生产效率、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ewday4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最为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虽然关于气候变化成因和影响的学术争论一直存在,但不可否认,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是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二三产业是碳排放的主导部门,但快速发展的农业也是加速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在农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温室气体减排诉求日趋强烈的今天,发展低碳农业已刻不容缓。但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我们对低碳农业理念有多少了解?这些年我国低碳农业发展处于什么水平、变化轨迹与发展趋势如何?省域间低碳农业效率存在何种差异、是否具有空间收敛性?导致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变动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很显然,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读将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基本特征的宏观认知,进而理论与实际结合,构建更为合理的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步伐、切实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奠定坚实基础。鉴于此,本论文以低碳农业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论文所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以确保研究根基。然后,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碳汇量进行了全面核算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一方面增强了我们的宏观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为低碳农业生产率的测度提供了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投入产出数据,系统核算了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深入探究了其增长源泉、时序演变规律、区域分异特点、动态演进及收敛性。接下来,分析了影响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宏观因素与低碳农业技术采纳的微观机理,从中探寻出了导致低碳农业水平变化的关键动因。最后,在总结与借鉴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进低碳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与政策参考。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第1、2章)、农业碳排放/碳汇现状分析(第3章)、低碳农业生产率测度及其时空特征分析(第4、5章)、低碳农业生产率与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章)、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体系构建(第7、8、9章)等五大部分。通过系统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1)我国农业碳排放/碳汇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且省域间差异明显;在强度方面,农业碳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态势而农业碳汇强度处于波动上升状态在测算我国及其30个省(市、区)农业碳排放/碳汇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碳排/碳汇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2012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为27715.38万吨,较1993年增加了34.30%;其中,农地利用、稻田、牲畜养殖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分别占农业碳排放总量的39.34%、23.12%和37.54%。分阶段来看,总量呈现较为明显的“快速上升-波动上升-下降-缓慢上升”的四阶段变化特征;强度则一直呈现减少趋势,但不同时期减少幅度存在差异。分区域来看,传统农业大省尤其粮食主产省区是我国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强度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即西部>中部>东部;基于碳排放比重构成差异,可将30个省区划分为农地利用主导型、稻田主导型、牲畜养殖主导型、复合因素主导型与均衡型等5类地区,其中以复合主导型省份最多。②2012年我国农业碳汇总量为72569.48万吨,较1993年增加了48.80%;其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所引发的碳汇量分别占农业碳汇总量的74.33%和25.67%。分阶段来看,总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平稳-上升”的四阶段变化特征;强度虽存在一定起伏,但总体也处于上升趋势。分区域来看,粮食主产省份和经济作物种植较为发达的省份是我国农业碳汇的主要来源地;强度总体呈现东北-华北高、西北-西南低的特征;基于粮食作物碳汇所占农业碳汇总量的比重差异,可将30个省(市、区)划分为绝对(完全)主导型、相对主导型、一般主导型、略微主导型与非主导型等5类地区,其中相对主导型与一般主导型省份较多。(2)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总体偏慢,且主要依赖于农业前沿技术的进步而非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规律及源泉。研究结论显示:①1994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偏慢,年平均增速仅为0.80%,按照其变化特征,可划分为平稳起伏(1993~1998年)、波动下降(1998~2002年)和波动上升(2002~2012年)三个阶段。②在推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上,农业技术效率改善所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其年均增长率仅为0.04%,且年际间反复性较强,变化规律不够明显,不过基于其演变轨迹仍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波动起伏阶段(1993~2001年)、相对平稳阶段(2001~2006年)和波动起伏阶段(2006~2012年)。农业前沿技术进步在推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上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其年均增长率达到了0.76%,虽然其演变轨迹也具有一定的非规律性,但结合其变化特点可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起伏平稳阶段(1993~1998年)、持续下降阶段(1998~2000年)、波动上升阶段(2000~2007年)、持续下降阶段(2007~2009)和持续上升阶段(2009~2012年)。(3)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来看,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地区差距逐步缩小并呈现出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在测算并分析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空间差异的基础上,分别利用Kernel密度函数和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探讨了其动态演进与收敛性;进一步,结合传统农业生产率,识别出了我国农业生产相对低碳省份。研究结果表明:①分省域来看,低碳农业生产率均值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于我国东、中部地区,而均值较低的省份则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从增长源泉来看,农业前沿技术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技术效率改善所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具体到三大区域,东部地区低碳农业生产率平均值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东、中部地区均依赖于农业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贡献幅度相对较小且中部略优于东部;西部地区技术效率与农业前沿技术均处于恶化状态。②低碳农业生产率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缩小趋势较为明显,并逐步呈现出分散化的区域集聚特征。技术效率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经历了一个扩大、缩小、扩大的波动起伏过程,最终差距明显扩大;前沿技术进步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经历了扩大、大幅缩小、缩小的变化过程,最终地区差距明显缩小。全国及东、中、部均不存在显著的?收敛,但同时却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③现阶段来看,忽视农业碳排放、碳汇因素会高估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0个省(市、区)中仅有辽宁、黑龙江、安徽、河南、甘肃、新疆农业生产相对低碳环保,余下24个地区农业生产均相对高碳。(4)影响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不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而低碳农业技术采纳与否与户主个人特征关联较大分析影响我国不同阶段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后发现:①在惠农型“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出台之前,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长主要受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3因素影响;而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颁布之后,则主要受农业公共投资、农业开放度、自然灾害等3因素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见目前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多以无序、随机地调整为主,缺少针对性与规划性。②强化基础教育、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不断优化农产品贸易结构、降低潜在碳汇损失,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低碳农业示范区建设等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低碳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快速提升。进一步,以农户行为为切入点,利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探究影响低碳农业技术采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化肥节约型技术受性别、务农年限、干部身份、耕地面积、对低碳农业的认知、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6因素的影响;农药节约型技术则受性别、文化程度、干部身份、耕地面积、是否安装有线电视等5因素的影响。②为了让更多农户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宣传与教育,让低碳农业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农民专业技能;三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保证有线电视、有线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四是不断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与服务,积极引导零散农户参与其中。(5)推进低碳农业发展需从多方着手,既要注重宏观政策体系与中观协同机制的构建,也要关注农户低碳农业技术的选择偏好为了推进我国低碳农业快速发展,有必要基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包括:①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做好宏观引导与顶层设计。针对我国低碳农业相关政策制度设计存在欠缺这一事实,可从四个方面着手强化低碳农业政策体系的构建:一是颁布《低碳农业法》,明确低碳农业的概念、特点及重要性;二是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三是制定低碳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实现整体工作的战略部署;四是完善与低碳农业相关的立法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②构建低碳农业发展协同监管机制,缩小差距以达到区域平衡。为了尽快缩小低碳农业发展的区域差距,可以实施“三步走”战略:首先,厘清制约各省(市、区)低碳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分门别类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以促进区域平衡;最后,构建低碳农业发展协同监管中心以确保政策的顺利贯彻。③注重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低碳化。为了解决低碳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常遇到一些货不对路、技术供给与需求难以匹配的问题,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深入农村调研,基于农户需求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户广泛运用低碳农业技术;三是注重技能培训,引导农户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低碳化。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碳汇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测算,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在本文第3章中,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并咨询一些相关专家,构建了广度与精度衔接较好的农业碳排放/碳汇测算指标体系,然后对我国及其30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农业碳汇量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异特征;同时,基于碳汇视角对我国农业碳排放分布的公平性进行了探讨。相比以往研究,论文对农业碳排放/碳汇的测算更为全面、分析更为深入,较大程度地增强了我们对其现状的宏观认知;更为重要是,这些测算结果的获取为低碳农业生产率的测度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使得论文核心研究得以顺利开展。(2)分析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历史变迁,并探究了其区域差异特征。为了实现低碳农业研究由单纯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本文的研究中,引入了全要素生产率理念,利用DEA-Malmquist分析方法对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时序演变规律及源泉。与此同时,基于省域、大区(东、中、西部)的视角分别测算了各自低碳农业生产率水平,并从省域层面分析了其动态变化与演进趋势,识别和判定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低碳省份,从而清晰地指出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3)实证检验了影响低碳农业发展与其技术采纳的主要因素,兼顾了宏观与微观。为了克服主观性过强的问题,论文利用实证分析探究了影响低碳农业发展与其技术采纳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在论文的第7章第1节中,以低碳农业生产率为因变量,以农村基础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公共投资等为自变量,基于省域面板数据利用Tobit模型,研究并分析了影响低碳农业发展在宏观面向上的主要因素。而在第7章第2节中,则以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为因变量,以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对低碳农业的认知等为自变量,基于调研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并考察了影响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一些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可以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与外国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听说能力是外语交际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德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从学生工作的视角,以分析社会转
提出了一种在FPGA中实现大矩阵奇异值分解的方法.主要思想是通过有限状态机进行控制,复用流水线CORDIC计算模块.这种方法极大地节省了FPGA的面积资源,并且增加了算法求解的时
互联网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变量,其释放的天量级解构和重构力量,已在中国社会全方位蔓延开去。互联网带给传媒业的一个重要变化:互联网打破了机构媒体对于舆论话语权的垄断,原
报纸
云计算技术的趋于成熟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廉价的处理大数据的解决方案。Hadoop是Apache基金会下一个开源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计算平台,由于具有高可靠性、容易扩展和高
由于现行有关道路交通事故相关法律规定日益健全,并且能够解决大部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问题。但是,鉴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情形多样,由其还涉及到事故多方保险公司的情况下,事故多方之间的法律关系便更是纷繁复杂的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尽管司法解释针对诸如多车事故中多个交强险承保人如何理赔等问题作出规定,但是交强险与交通事故商业责任险(下称“商业责任车险”)并存理赔问题,却是一个被忽略的问题,由此引
项目合同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合同管理流程—作为贯穿整个项目的灵魂中枢,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和业界领者们的关注。在这种环境的孕育下,孵化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创新化的项目合同管理流程。该流程不但能优化管理系统、通过减少各类物资的消耗及加强人员的管理从而使项目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还能通过精简步骤、减少环节等来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基于上述研究背景,通过对相关理论知
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制造企业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必须缩短产品周期,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水平,快速有效
在古代东亚文明中,中华文明居于无可否认的主导地位。而日本由于地缘位置上的边缘性,而显得与中华主导的东亚秩序圈有些不甚合群甚至格格不入。日本也曾在古代主动接触并自觉
“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农业能否搞好不仅关系到9亿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