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瓜(Cucumis melo L.)是我国最重要的葫芦科作物之一,栽培广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害甜瓜的病害多达数十种,其中真菌病害最为普遍,侵染的真菌种类也较多,而且仍然存在新突发病害。本文鉴定一种甜瓜叶斑病,研究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针对该病菌的杀菌剂,以期指导该病害的防控;同时应用农杆菌介导方法,创建该病菌的突变体库,为致病基因研究奠定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瓜棒孢叶斑病菌鉴定2015年10月在我国广西武鸣甜瓜主要种植区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一种叶斑病。将病样分离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多基因鉴定和致病性试验鉴定病原菌。在PDA平板上,病原菌菌落圆形,中间墨绿色,边缘浅褐色,气生菌丝茂盛。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倒棍棒形,单生或串生,直立或稍微弯曲,具0-13个隔膜,大小为3.1-6.4×14-138.9μm。通过克隆并测定该菌的4个保守序列ITS1,2、ITS4,5、ACT和TUB2,说明该菌为多主棒孢。甜瓜叶片上分离纯化的病原菌回接到甜瓜幼苗,表现出与病害调查时田间相似的症状并再次分离到同一病原菌。该菌通常危害植物叶片引起叶斑病,寄主广泛。接种该病原菌的西瓜(Citrullus lanatus)和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及离体叶片也可以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和葡萄糖,适宜氮源是KNO3、NaNO3和蛋白胨,适宜温度是25-29°C,适宜pH是6-9。适宜分生孢子萌发的碳源是蔗糖和葡萄糖,pH是5-8。2、甜瓜棒孢叶斑病菌杀菌剂筛选为筛选甜瓜棒孢叶斑病菌的高效杀菌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2种杀菌剂对甜瓜棒孢叶斑病菌Cc-SY和Cc-12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对甜瓜棒孢叶斑病菌Cc-SY和Cc-12菌株的EC50都最小,病菌对它的敏感性最高,抑菌效果最好;30%苯醚甲环唑SC、40%氟硅唑EC和80%福美双WG对甜瓜棒孢叶斑病菌Cc-12菌株的EC50均小于5μg/mL,抑菌效果较好,但在Cc-SY菌株上抑菌效果减弱。在试验浓度下,2个甜瓜棒孢叶斑病菌供试菌株对25%嘧菌酯SC、75%百菌清WP和90%多菌灵WG都非常不敏感,说明这3种杀菌剂对甜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控不能起到有效作用。3、甜瓜棒孢叶斑病菌全基因组测序对多主棒孢甜瓜分离物Cc-12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大小为44 M的基因组序列。以模式真菌的分化时间作为校正时间,估算C.cassiicola的分化时间为82.5 Mya。细胞降解酶是真菌成功侵染并定殖寄主的重要因子,注释结果显示葡萄糖苷水解酶有351个。4、农杆菌介导的多主棒孢遗传转化本研究利用ATMT转化技术,将T-DNA随机插入到甜瓜棒孢叶斑病菌基因组中,获得了具有潮霉素抗性的甜瓜棒孢叶斑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初步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甜瓜棒孢叶斑病菌遗传转化体系。同时,优化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转化效率可以达到每106个分生孢子转化获得102-148个转化子。这为获得致病突变体材料提供潜在可能,为深入研究多主棒孢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突变体分子鉴定检测到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片段特异条带,Sou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T-DNA是随机整合到Cc-12菌株基因组中的,突变体单拷贝比例为90%。表型变异突变体对其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出3株无致病力突变体(CT0001,CT0022和CT0013),1株致病力严重减弱突变体(CT0005)。利用TAIL-PCR技术和多主棒孢的基因组数据,进一步获得了这4株单拷贝插入低致病力突变体T-DNA的侧翼序列。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鉴定致病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