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逐渐减少为特征的,严重时可因骨的脆性增加而导致骨折的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骼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改变,骨的强度下降,脆性增加,难以承载原先负荷。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中,胸腰椎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户外运动减少等原因导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通常会造成椎体压缩变形,使脊椎后凸畸形,以腰背痛多见。以往对这类骨折的患者传统上是采取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就是卧床休养,口服活血止疼药物,佩戴支具,往往需要数周至数月,如此长期卧床老年人常常会诱发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及并发症,由于活动受限,进一步加重骨质的疏松程度,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手术治疗则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手术虽然可以撑开复位椎体、达到矫形的效果,但此类患者常常因为年龄偏大,骨质疏松严重,很难耐受开放性手术;内固定很难长时间稳定,螺钉把持力较弱,不得不再次取出钉子,效果较差。而且此类手术创伤较大、高龄患者恢复慢、术后并发症也多。因此,微创手术已经成为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方法。目前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临床上的应用,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可靠性,减少并发症,疗效确切,成为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本研究通过探究经我科采用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采用经PKP治疗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5例20椎体,年龄平均68.3岁。观察手术后症状的改善以及骨折的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耐受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腰背疼痛症状均明显缓减。术前VAS评分为8.1±1.3,术后为2.9±0.9,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为2.8±1.2。骨折椎体的术前前缘平均高度为20.3±6.1mm,术后为26.8±7.3mm,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为25.9±7.1mm。术前椎体中部高度为22.7±6.3mm,术后为27.3±6.9mm,末次随访椎体中部平均高度为27.1±6.4mm。椎体后部高度由术前的28.1±5.2mm增加至术后30.6±4.3mm及末次随访时的29.7±4.1mm。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0.6±6.5°矫正至术后的8.6±5.0°及末次随访时的9.7±7.1°。所有患者均未见骨水泥渗漏、感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恢复病椎高度,减少脊柱畸形并改善功能,是一种相对而言创伤较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