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作为科摩罗巨蜥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巨蜥,被列为中国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同时在国际上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由于巨蜥分布区狭窄、栖息地的丧失及滥捕滥猎等导致巨蜥的生存状况越来越严峻。巨蜥保护工作者应在了解国内巨蜥的种类、分布、野外种群数量以及致危因子等信息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近年来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分子水平的研究,希望为分子水平上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保护圆鼻巨蜥提供帮助。本研究利用磁珠富集法原理,从圆鼻巨蜥的部分基因组文库中筛选(CA)12和(GA)12串联重复序列。并用这些微卫星位点对广州森林公安查获的30只圆鼻巨蜥进行多态性分析,其中16个可以得到清晰和稳定的条带,12个具有多态性。进一步数据分析显示等位基因数量为2-15,平均为6.000;观察到的杂合度为0.2333~0.9000;预测的杂合度为0.2096~0.9203。HWE检验并经过Bonferroni矫正后显示这12个基因座中只有1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没有观察到连锁不平衡现象。这些多态位点可以用于野生圆鼻巨蜥的群体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RAPD(Random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c DNA)是建立在PCR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由于其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材料用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种间或种内亲缘关系分析以及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研究领域。通过(?)(?)APD技术对野生圆鼻巨蜥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20个随机引物对圆鼻巨蜥36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其中有10对引物能扩出清晰稳定的条带,共扩增出2952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82个条带,其中47条具多态性,多态性位点比为57.32%,36个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359~0.3359,平均遗传距离为0.1359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0.1819,Shannon’s多样性指数I=0.2630,表明圆鼻巨蜥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UPGMA法构建了36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子聚类图,发现没有形成明显的种群分化。本研究采用RAPD技术对广州森林公安查获的野生圆鼻巨蜥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保护圆鼻巨蜥提供有关背景资料和分子遗传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