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沦陷区女作家服饰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时期女作家对服饰的独特书写,完成其一系列人物服饰的研究,论述其在不同的群体中,服饰在其文本中的蕴涵,揭示其文化心理动因。上海女作家的服饰情结究竟源自哪里?服饰对她们的小说创作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在其深厚的服饰情结背后,究竟体现了这个群体怎样的生存状态?本文试图以文本中的服饰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追寻探究,找到解读沦陷区上海女作家群体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女性作家服饰是走向个体性和日常性的,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生活经验,没有被国家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话语遮蔽,但有些时候,被遮蔽并不代表不存在,它往往在更深的层次发挥着作用,就像潜意识一样。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服饰书写是大放异彩的,既有沦陷区环境下特有的苏青的日常生活服饰描摹,也有张爱玲的“奇装炫人”,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女性服饰书写的继承和超越,又有着“东吴系女作家”群的学生装,这是对20世纪30年代似乎中断的女性纯真服饰的延续。至此,服饰描写的意义已不只是停留在华丽外表的审美上,更是丰富作品的内蕴,是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独树一帜的表达。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写作家与衣,通过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群体的梳理,分析张爱玲、“东吴系女作家”群等对服饰的特别关注,在近现代服饰变革的宏大叙事中,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女作家群体的独特服饰审美观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写的是形象塑造,主要通过对“东吴系女作家”群和张爱玲、苏青等文学作品中的服饰进行研究。分析“东吴女作家”群通过服饰书写表现出的感伤叙事,揭示服饰隐喻中的上海女性,谋生亦谋爱、金钱异化、精神迷失以及还有一部分人对爱情、家园、理想的坚定守候。通过对张爱玲服饰书写表现出的唯美叙事,以及苏青服饰书写中表现日常叙事来探讨女性生存困境。第五章写的是服饰“情结”。主要通过“东吴系女作家”的紫衣情结,表达出少女对爱情的坚守;张爱玲、苏青笔下的黑衣寡妇,表达物质金钱对人性的扭曲;通过“绣花鞋”这种服饰表达对“情”的渴望与死亡的焦虑。结论部分总结全文,以文本中的服饰为切入点,总结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独特服饰,寻找到在深厚的服饰情结背后隐藏的女性内心世界以及集体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