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磺胺嘧啶化学名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是我国使用量较大的兽药品种之一,已有研究证实磺胺类药物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目前还未见有关磺胺嘧啶环境行为的报道,因此,全面了解磺胺嘧啶在环境中的滞留、迁移和转化以及其对生态环境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选择磺胺类药物中的磺胺嘧啶原药为研究对象,以不同质地土壤为环境介质,研究磺胺嘧啶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和降解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是绪论,叙述了选题的意义,进行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兽药的环境行为、兽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降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磺胺嘧啶的特性,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第二,研究了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土壤中的磺胺嘧啶,准确度和精确度较好,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测定快速、结果准确等优点;(2)选用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作提取剂,在测定浓度2~10mg/kg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9,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98.0~101.0%,变异系数在1.36~3.06%。第三,通过动态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随水淋溶向下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磺胺嘧啶在供试土壤中有一定的淋溶向下迁移性,不同土壤间迁移状况差异较大。砂土中磺胺嘧啶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经淋溶后渗出40cm土柱的磺胺嘧啶为加药量的70.16%,而其在壤土柱和粘土柱中的渗出率分别是39.66%和51.12%。磺胺嘧啶在3种供试土壤中的淋溶向下迁移性顺序为:砂土>粘土>壤土;(2)绝大部分渗出的磺胺嘧啶是在淋溶的前半程完成的,滞留的磺胺嘧啶依然大部分分布在上层土柱(0~20cm),土柱上层滞留的磺胺嘧啶占全部土柱的66~70%;(3)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淋溶向下迁移能力可能与土壤性质直接有关,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可能是影响磺胺嘧啶在土壤中淋溶向下迁移能力的重要因素。第四,通过室内静态降解试验,进行了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在实验条件下,磺胺嘧啶在不同类型的供试土壤中的降解残留量和降解速率不同,在三种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大小依次为郑州细砂土>荥阳粘壤土>渑池壤粘土,其降解速率常数分别是0.0083、0.0066、0.0036,降解半衰期分别是83.5d、105.0d和192.5d;(2)在实验条件下60天内,不同浓度的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性不同,在10~250mg/kg的含量内,随着浓度的增加,降解速率逐渐降低,添加浓度最低的10mg/kg的半衰期为61.3d,添加浓度最高的250mg/kg的半衰期为239.1d;(3)在实验条件下60天内,磺胺嘧啶在灭菌与非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差异不显著,微生物对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影响很小,微生物的存在不能明显加快磺胺嘧啶在土壤中的降解。磺胺嘧啶在灭菌与非灭菌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083和0.0070,半衰期分别为83.5d和99.0d,且从第10天开始,微生物降解量基本无变化。最后对本研究工作进行了简单总结,提出了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