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研究:“雄辩”与双重撒旦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t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对弥尔顿《失乐园》中人物形象撒旦的双重性进行讨论。本文首次将“雄辩”这一概念用于分析双重撒旦。结合诗人的新古典人文主义文学观和文本人物的塑造,本文提出“雄辩”(eloquence)的双重含义,即:文本整体的“雄辩”和人物自身的“雄辩”。在此基础上,本文把《失乐园》整体视为宣扬道德,为“善”、“爱”与“公正”进行辩护的文本。从这一层面看,撒旦是恶的模仿者。他反抗上帝,诱惑人类,作恶多端,是不折不扣的恶的化身。但是,撒旦作为一个人物,有“真正诗人”美誉的弥尔顿给了他充分的话语权。他不失时机,俨然古希腊的雄辩家,竭力为自己辩护。他斥责上帝,抨击其颁布的法令,所出之言令人信服。尤其是在地狱里,面对困难与绝境,他言辞铿锵有力,表现出刚毅坚韧,勇敢不屈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让人折服。因此,本文认为,正是《失乐园》中这两层“雄辩”间的张力促成了双重撒旦。同时,本文也认为,正因为这种张力的存在,撒旦这一人物形象才显得鲜活丰满,魅力无穷,并成为评论的焦点。
其他文献
《圣经》是有史以来最令人瞩目的文学著作,被誉为西方文学艺术的渊源,并且《圣经》也早已成为英语世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但目前大部分中国人对《圣经》仍很陌生,很多人误以为《
语境对语言使用和习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语教材作为学习者语言资料最直接的来源,应当在编写过程中渗透语境思想。教材中所创建的语境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助于触发学生
模糊语言现象在交际中普遍存在。作为模糊语言中比较典型的成员,模糊限制语一直是不同领域学者研究的焦点。由于新闻报道中语言的准确性,目前关于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运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