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沙漠蝗是全球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迁飞性害虫。沙漠蝗的暴发易造成全球性粮食危机,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区域稳定和人类福祉。由于成熟蝗群的强破坏力和高机动性,预防控制需在蝗蝻羽化成熟并聚集迁飞之前采取行动。因此,及时有效的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对于蝗灾早期预警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尺度空间连续的高精度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提供了契机。然而,当前蝗虫发生风险遥感预测研究多基于虫害发生的近实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漠蝗是全球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迁飞性害虫。沙漠蝗的暴发易造成全球性粮食危机,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区域稳定和人类福祉。由于成熟蝗群的强破坏力和高机动性,预防控制需在蝗蝻羽化成熟并聚集迁飞之前采取行动。因此,及时有效的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对于蝗灾早期预警和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尺度空间连续的高精度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提供了契机。然而,当前蝗虫发生风险遥感预测研究多基于虫害发生的近实时环境因子展开,未考虑蝗虫发生对环境因子响应的滞后效应。因此,本研究以2018-2020年亚非沙漠蝗灾中受灾严重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三国为研究区,耦合了2000-2020年长时序沙漠蝗地面观测数据、遥感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基础地理等多源对地观测数据,结合沙漠蝗发生发展规律,解析了沙漠蝗发生对环境波动的滞后响应机制,提取了考虑时间滞后效应的沙漠蝗发生风险遥感预测指标;采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耦合多元环境因子的沙漠蝗发生风险遥感预测模型,并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时空适用性和稳健性,为沙漠蝗灾的预防性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基础、数据支持和方法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根据沙漠蝗发生的环境机理获取了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覆盖、土壤含沙量、黏土含量、淤泥含量、粗屑体含量共6种与沙漠蝗发生密切相关的静态环境因子;然后基于多源时序遥感数据及相关产品提取了降雨量、土壤湿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4种动态环境因子在沙漠蝗发生前序的时间滞后变量(每8天为一个变量,共12个变量,即lag12,lag11,lag10,…,lag02,lag01);在此基础上采用双列相关法、逻辑斯蒂回归—优势分析法、随机森林—基尼系数法3种统计方法,通过分析上述环境因子时间滞后变量的重要性,实现了考虑环境因子滞后效应的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指标提取。结果显示,lag08-lag06(观测到沙漠蝗发生前41-64天)的降雨量、lag11-lag09(发生前73-80天)及lag05(发生前33-40天)的土壤湿度、lag05-lag03(发生前17-40天)的NDVI、lag12(发生前89-96天)和lag03(发生前17-24天)的LST对沙漠蝗发生的影响最大,可与静态环境因子结合,为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提供了融合沙漠蝗发生过程机制的遥感预测指标。(2)基于考虑了时间滞后效应的多元环境因子,构建了多元时间滞后滑动窗口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沙漠蝗发生风险遥感动态预测模型,并对研究区2020年2月至12月的沙漠蝗发生风险进行了月度预测实验,提取了研究区沙漠蝗发生的高、中、低风险区,并分别验证了SVM和RF算法的预测精度,分析了模型的时空适用性和稳定性。结果显示,基于SVM和RF的预测模型整体精度分别为77.46%和73.18%,ROC-AUC值分别为0.767和0.732,F1得分分别为0.772和0.737。SVM模型对沙漠蝗发生风险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为平衡,因此总体精度略优于RF,且预测表现的时序稳定性较强。而RF模型在3月和4月的预测表现略优于SVM模型,对研究区春季沙漠蝗发生风险区的提取显示出更高的潜力。该模型可实现提前16日的日度沙漠蝗发生风险动态预报,为沙漠蝗地面预防性控制措施提供早期预警和决策支持。研究区域沙漠蝗地面预防控制应当重点防控5-6月和11-12月的肯尼亚图尔卡纳湖周围、索马里中部荒漠地带和埃塞俄比亚的裂谷区等中高风险区。
其他文献
为促进货流“公转铁”运输,打造低碳高效的运输体系,推动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考虑碳税机制,将碳排放量转换为碳排放成本,构建以最小化货物运输成本、换装成本和碳排放成本之和为目标的铁路驮背运输方案数学模型。基于交通网络基本原理,将运输网络换装节点进行扩展,以科学表示铁路驮背运输换装过程,并模拟各节点间的运输路径。结合算例,运用Lingo求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铁路驮背运输可有效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和
积雪和冰川作为青藏高原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变化对中国乃至亚洲多个流域的水文过程以及水资源量估计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地区雪山、冰川分布广阔,冰雪融水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重要补给来源,其时空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水文过程与水资源具有重大影响。获取准确的长时间序列冰川边界数据是研究冰川变化及其对水文过程影响中最基础的工作。传统的冰川提取方法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甚至不同时间下对冰川边界的提取精度差异
随着近几年来对地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星载热红外成像仪朝着高空间分辨率和大幅宽两个发展方向迈进,热红外载荷的全球数据获取能力不断增强。热红外波段受光照条件和大气散射的影响小,对云层的穿透能力强,可全天时成像。SDGSAT-1卫星于2021年11月成功发射,是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目标卫星,其搭载的热红外成像仪兼具高空间分辨率和宽幅观测能力,能够同时获取30米分辨率和300公里幅宽的热红外影像,将为全球精
川藏铁路是连接我国西南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战略工程,铁路沿线地质活动剧烈,地热分布广泛,快速查明高温热害的分布,对于川藏铁路的勘查、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热红外遥感反演地表温度是识别地热异常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结果清晰、快速灵活、监测方便等优点,但是在复杂的山区地形背景下,高原地表温度会受到地形差异的直接影响,给地热信息的提取带来干扰,因此需要考虑去除地表温度的地形效应,以提高热红外遥感识别
在过去二十年中,尼泊尔的能源状况有了很大改善。获得电力的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28.9%增加到2019年的94.2%。在2008年“国家电力危机解决行动计划”、“十年水电开发计划(2009)”以及第15个社会导向经济政策制定后,尼泊尔政府改变了能源政策,从而使电力供应取得了巨大进展。发电量从2000年的1632GWh发展到2019年的6173GWh,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内和国际捐助者的贡献不容忽视
海岛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和生态等价值,对沿海国家甚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对海岛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填海造陆活动导致的海岸线属性失调、湿地退化,无序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对沿海湿地的侵占等。此外,海岛地区还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威胁。与大陆相比,地理上孤立的
煤炭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然而在大量的煤炭开采过程中,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健康的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矿区周边的水热、植被、空气等生态要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科学监测与评估矿区生态健康状况,对于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的平衡关系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00年以来不同时空尺度的多源遥感数据和统计调查数据,综合运用缓冲区分析、趋势分析、权重赋值、遥感解译等多种方法,构建了省级区域尺度和典型矿区尺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第二大CO2排放源,为加快中国交通运输业实现碳达峰,文章利用LMDI模型对中国2005年-2019年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各项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构建STIRPAT模型预测不同情景下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趋势。结果表明:2005年-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呈“持续上升-快速下降-持续上升”趋势;能源强度、人均产值、从业人口规模等三项因素促进碳排放增长,单位周转能耗和运输强度抑制碳排放增长
大宗农作物分类可以提供大宗农作物种植区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预估大宗农作物产量,有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大宗农作物分类是以不同农作物的光谱时间序列差异作为分类特征对农作物进行分类,可以高效地识别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年份的种植区域及其变化情况。由于同种农作物物候特征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导致基于时间序列遥感影像的分类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能力较差。农作物时间序列光谱特
森林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强、危险性高、救援难度大的自然灾害,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森林火灾不仅会烧毁树木、减少生态资源,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引起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当前,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的森林火灾多达20余万次,烧毁的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0.1%。2021年上半年,中国境内累计发生森林火灾518起,较历史同期虽有所下降,但仍较为频繁。随着极端气候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