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极弱磁性分析、人体生物磁场测量等领域对磁强计的测量灵敏度要求越来越高,无自旋交换弛豫(Spin-Exchange Relaxation-Free,SERF)原子磁强计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磁强计,测量灵敏度可以达到飞特(fT)量级。为实现SERF原子磁强计的超高灵敏度,需要磁屏蔽装置对外界磁场进行屏蔽。目前高磁导率的1J85合金(Ni80Fe15Mo5,简称为NiFeMo)是常用的被动式屏蔽材料,可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弱磁性分析、人体生物磁场测量等领域对磁强计的测量灵敏度要求越来越高,无自旋交换弛豫(Spin-Exchange Relaxation-Free,SERF)原子磁强计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磁强计,测量灵敏度可以达到飞特(fT)量级。为实现SERF原子磁强计的超高灵敏度,需要磁屏蔽装置对外界磁场进行屏蔽。目前高磁导率的1J85合金(Ni80Fe15Mo5,简称为NiFeMo)是常用的被动式屏蔽材料,可将磁场降至纳特(nT)量级。但是,由于NiFeMo的电阻率低,会产生Johnson电流,进而产生磁场噪声,成为限制SERF原子磁强计灵敏度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针对N iFeMo材料中存在的电阻率提高与磁性能降低的竞争性问题,本文提出将绝缘介质加入到NiFeMo薄膜中制备NiFeMo-SiO2共沉积及复合生长薄膜,通过改变绝缘介质含量及磁性颗粒尺寸对磁性能进行调控。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首先研究溅射功率、溅射气压、薄膜厚度、基片温度等沉积条件对NiFeMo薄膜表面微观形貌及磁性能的影响,确定生长条件对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剩磁比的作用效果。其次,研究NiFeMo-SiO2共沉积薄膜中SiO2含量对表面形貌、微观结构、磁性能的影响,确定SiO2含量与磁性能间的关系。最后,研究复合生长时磁性颗粒尺寸及颗粒分布对提高饱和磁化强度、剩磁比,降低矫顽力、面内各向异性的机理,揭示通过微结构调控NiFeMo-SiO2磁性能的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为获得最佳磁性能的NiFeMo薄膜,研究了生长条件对NiFeMo薄膜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溅射功率增加,沉积粒子能量增加,磁性能提高;基片温度不改变薄膜的相组成,但会增加FeNi3(111)方向的取向度,260℃时薄膜的矫顽力最小(Hc=20.39 Oe),剩磁比、饱和磁化强度最大;厚度增加,矫顽力降低,磁滞损耗减少;溅射气压对磁性能有明显影响,气压为0.3 Pa时薄膜的矫顽力(Hc=2.70 Oe)比0.5 Pa时矫顽力(Hc=20.39 Oe)减小6.5倍,同时饱和磁化强度和剩磁比提高。(2)为提高NiFeMo薄膜的电阻率,研究了 NiFeMo-SiO2共沉积薄膜中SiO2含量对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iO2可以提高薄膜的电阻率、剩磁比,同时,降低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矫顽力。与NiFeMo薄膜相比,SiO2含量为12.67vol.%的共沉积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Ms=392 emu/cm3)降低30.12%,电阻率由76.5 μΩ·cm增加至359μΩ·cm,矫顽力由35.305 Oe降低至1.011 Oe。(3)为获得最佳磁性能的NiFeMo-SiO2薄膜,研究了磁性颗粒尺寸及其分布均匀性对复合生长NiFeMo-SiO2薄膜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表面能的SiO2会向NiFeMo的边界扩散形成颗粒膜,在纵向上实现了 NiFeMo颗粒尺寸的控制。颗粒膜有序程度与电阻率成反比,83-Period薄膜颗粒无序,电阻率最大ρ=740μΩ·cm,17-Period薄膜颗粒尺寸均匀、排布整齐,电阻率最小ρ=196μΩ·cm。较大的晶粒尺寸有利于饱和磁化强度的提高,17-Period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最大(Ms=491 emu/cm3),比共沉积 SiO2-12.67vol.%薄膜饱和磁化强度(Ms=392 emu/cm3)提高24.74%;纳米颗粒的形状各向异性与面内各向异性成负相关,25-Period薄膜的颗粒接近球形,M-H曲线也表现为面内各向同性。
其他文献
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开放式、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数控系统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数控系统需要一种开放式、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加工数据模型。但是,现有的绝大部分数控系统的编程数据接口标准一直采用的ISO6983标准,即G/M代码。由于该标准只包含简单的刀具运动和机床的开关动作、其数据单向流通以及兼容性差等缺点,严重阻碍了数控系统的开放式、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成为了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瓶颈。而
近几年,磁致形状记忆合金作为新型的智能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和极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并且在实际应用方面有巨大的潜质,使得它在新型智能合金材料的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Ni-Mn-In系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因其具有诸多新颖的特性而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改善合金固有的高脆性并提高马氏体相变温度,使Ni-Mn-In系合金具有更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掺杂第四组元Cu对Ni-Mn-
室温塑性成型能力差是限制镁合金在工程材料领域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定向凝固是在合金凝固过程中采取强制手段,使合金按所要求结晶取向进行凝固生长,获得具有一定晶体取向柱状晶组织的一种技术。而柱状晶组织具有类似双晶体的几何特征,形变时其晶界处的约束条件可由等轴晶的5个减少到3个。晶界约束条件减少的柱状晶组织对室温下仅有2个独立滑移系的HCP结构镁合金晶界应变协调性改善将具有深刻意义。本文采用定向凝固技术,
切削加工过程中的再生颤振是影响零件加工质量、刀具寿命及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对颤振的控制及稳定性预测是机械加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切削系统本质上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研究颤振一开始用的是线性系统分析稳定性,这种分析方法比较简单,无法解释铣削颤振中发生的很多现象,故非线性切削系统的研究开始变得更加普遍,对其中非线性因素的考虑是对非线性切削系统研究的关键,非线性切削力是切削系统非线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Co-Al-W系高温合金因具有L12结构的γ’-Co3(Al,W)相而得到了高温材料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该合金体系中大量W元素的添加虽提高了γ’相的稳定性,但同时也提高了合金的密度,限制了其在航空领域的实际应用。因此,以其它合金化元素代替W元素来降低合金密度,提高合金组织稳定性是钴基高温合金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高效的扩散多元节实验快速建立了 Co-Al-Ni(Cr、Ti)三元体系,得到组成γ’+
电主轴是高速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由电机直接驱动,省略中间传递过程,因此在工作时可以实现极高的转速。轴承的疲劳、磨损和发热等问题会影响主轴系统的服役寿命。通常电主轴由多个轴承支撑,其结构特点导致轴承与轴承、轴承与主轴之间在受载和变形上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关系。为合理地评估轴承的工作性能,需要从整个轴-轴承系统的角度对轴承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高速电主轴-轴承系统,对轴承的疲劳和发热问题进行以下几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工作环境要求新型含Al奥氏体耐热钢具有优异的高温蠕变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本文研究了等温时效、退火处理以及冷变形对AFA钢高温蠕变行为的影响,构建了 700℃下外加应力与AFA钢稳态蠕变速率的本构方程,阐明了冷变形对AFA钢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研究了等温时效、退火处理以及冷变形对AFA钢高温蠕变行为的影响,结合蠕变前、后微观组织的变化,分析了 AFA钢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100
WC合金粉末硬度与金刚石相近,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高温耐受性良好,耐腐蚀性良好,高熔点、高强度,所以常被大量用作高速切削车刀、窑炉结构材料、喷气发动机部件、电阻发热元件、耐磨部件以及航天宇航材料等,是生活中常见的硬质合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常规的WC合金制备工艺对制备条件要求较高,导致整个制备过程能耗以及成本过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大规模生产应用。本文采用高温机械力化学法制备WC合金
随着现代工业规模的发展及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薄壁筒件在许多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薄壁筒件由于其独特的离线测量特性,其测量结果往往不能正确反映被测工件的几何误差的真实情况。如何在有限的测量条件下准确、高效地测量薄壁筒件的圆度误差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缺口圆圆度误差测量问题也是零件形位误差测量领域的一个难点。目前的针对缺口圆的圆度误差测量的相关研究比较有限。如何正确评定缺口圆的
镍基高温合金是目前高温合金中应用最广和高温强度最高的一类,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的关键热端部件。由于实际凝固过程所固有的偏析缺陷,在铸件产品内部通常会形成若干条溶质的富集通道,这种通道型偏析缺陷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铸件的综合性能甚至导致其直接报废。然而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凝固过程中通道偏析的形成仍存在较多问题,因此本课题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分析该过程中传输现象,探讨通道偏析缺陷形成机理,掌握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