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之际中国学术起大变化,传统文学在汉魏之际起大变化乃是其中最显著的内容之一。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变化,研究者用一个形象的说法予以概括,即“文学自觉”,这是汉魏之际乃至整个传统文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但长久以来,学界对其一直争议颇大。传统研究往往把“文学”视为一个独立、封闭的自为领域,考察其内部增加了哪些因素,增加了多少,以此作为评判是否自觉的依据,由于缺乏比照,因而造成了各异其说的研究局面。事实上,如果说整个文化系统是一个网络,那么文学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如果说文化网络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调整着自身系统的结构,那么文学正是在这一不断调整的历程中形成自身的发展轨迹的。所以考察“文学”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历史变迁过程,为“文学”确定比照的坐标,是探讨“文学自觉”问题必然的逻辑前提。 考察文学与从事文学创作之文人群体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存在、发展情况,是认识汉末魏晋文学变迁的基础,只有在对此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才可能具体探讨“文学自觉”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全文共分七章: 导论:“文学自觉”问题与汉末魏晋文学的变迁。首先对20世纪“文学自觉”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中主要的研究方面及研究趋势予以辨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理据及展开的思路。 第一章:汉代的“文化格局”与“文人群落”。汉代经学为文化格局的核心,相应地,从事经学的经生儒士成为社会文化群体的主流;同时,在推尊经学及建构经学“大一统”文化格局的过程中,基于现实的要求,“文学”被降为“小道”,相应地,从事“文学”的专业“文士”被视为“俳优”。上述局面的形成与文化传统有关。在古代的文化传统中,由于建构礼乐制度的需要,“诗”的“乐用”功能被日渐突出,而其“感于哀乐”的原初本性却遭到限制和剔除,“诗三百”逐渐变成“诗经”,造成了“诗”不可逾越、不可擅作的“经典”特性。如何突出“诗”的“经典义”而遮蔽“原初义”,历代对“诗”进行了不断的生成转化,这些历代的“认识”层累成“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认识观念及“诗”的实际发展。汉代“文学”及“文人”的境遇正是这一传统在汉代被强化的结果。汉代所形成的文人及文学格局又构成了下阶段文学发生变革所要针对的前提。 第二章:汉末曹魏文人群体的分化与重组。传统的御用文人经过两汉经学的陶铸,在思想上已完成了儒学化改造,所以对传统经学统治话语进行颠覆的历史挑战并不是由他们来牵头完成的。汉代文化及文人格局发生改变的契机产生于汉末的阶层政治斗争。为与外廷的士大夫势力争夺话语统治权力,汉灵帝建立了与太学对抗的“鸿都门学”,专门延引书画辞赋作者并许以官爵,一向被士大夫轻视的此类人士第一次挤入到统治者行列。曹氏是汉末内廷阉宦势力的代表,其继承了“鸿都门学”的经验及作为,大量延引才艺之士,形成了曹氏阵营“尚文辞”的总体文化倾向。在曹氏阵营当中,“才艺之士”构成了与传统士大夫“对等”的政治势力,表明在曹氏政治的带动下,“文士”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也标志着社会文化构成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文”与“经”等列“并重”的趋势初步显现。 第三章:曹魏时期文学创作的历史变迁。曹魏拟乐府创作的大量出现,突破了传统不大作诗的积习与“禁忌”,大力拟作乐府也标志着诗歌创作由以歌诗为主向以徒诗为主的阶段转变;同时,曹魏文人自作诗、言己志的创作态势突破了传统“诗言志”多言群体、社会等集体意志的潜在规范,进一步解放了诗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