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显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奥康纳在他建构的“文化唯物主义生态哲学”①中详细地阐发了其生态自然观。
奥康纳自然观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全球性的生态运动和绿色政治以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有关。其理论主要源于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危机理论,生态学、系统论和未来学的自然科学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其理论建构缘于他本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空场”及当今凸显的生态问题。
奥康纳自然观的主要思路:从生态学视野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即“要用自然和文化改造传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②,建立一种以社会劳动为中心范畴的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三位一体的生态自然观;从生态学视角解读资本主义与自然,即着力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即奥康纳所指的第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传统上所讲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生产条件的不足而引发的生态危机,及资本主义具有的不可持续性;从生态学境域结盟社会主义与自然,即把社会主义与生态运动、绿色政治结合起来,实现从分配性正义的社会主义向以生产性正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制度转变。
奥康纳生态自然观与马克思实践自然观的主要差异:前者的理论基石在于自然,批判领域指向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旨趣祈向最终走向生态社会主义,后者理论基石在于实践,批判领域主要指向经济危机,旨趣祈向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二者的相通性:皆重视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皆强调生态污染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联系。奥康纳自然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理论张力,增添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文化元素,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生态视域。其局限性在于:形而上学的历史唯物论,不彻底的资本主义危机论,空想的生态社会主义理想制度。
奥康纳自然观于中国生态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它为生态教育提供价值参考,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思想资源,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方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