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问题日益被重视,森林作为陆地生态主体人们备加关注。大兴安岭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是黑龙江、嫩江的源头,是东北平原和呼伦贝尔草原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尤为重要。自开发以来,大兴安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贡献的背后是以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生态功能逐步减弱为代价。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缓解了重点林区发展对生态的压力,但由于大兴安岭自身定位不科学以及“天保”工程政策内容存在的问题,现在仍显得积重难返、力不从心。如不适时调整国家林业政策,“天保”工程保护天然林的初衷和已经取得的生态效益成果可能功亏一篑,林区也会重新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窘地。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问题,无论从改善区域生态,还是从发展经济和保持社会稳定角度,都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以及历史与现实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兴安岭开发以来用材林基地定位的历史功过,鲜明地提出继续固执地坚持这一定位的危害性;进而用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模型对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在生态足迹上升情况下,虽仍保持了较高的生态盈余态势,但生态盈余和生态承载力曲线却继续呈下降趋势;然后指出,明确“生态”定位,确立建设“生态林区”思路是大兴安岭的不二选择,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林区改革、推广科技运用和对俄经贸合作是确保定位、落实思路的根本性措施;最后根据林业特点和大兴安岭林区特殊性,阐明了国家对林业特别是大兴安岭林区政策支持的必要性、措施和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