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森林的气候变化脆弱性 ——基于样地实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评估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ongji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表现出的脆弱性逐渐成为了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森林生产力常被用作反映脆弱性的指标。考虑到森林生产力测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首先在群落尺度上就如何利用树木年轮精确估算森林生产力进行了取样方法的探究,然后基于可靠的生产力时间序列对中国东部从寒温带到亚热带的典型森林群落的生产力在过去20年间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气候、群落结构以及物种多样性对脆弱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森林植被覆盖变化及气候暴露度的考虑,构建了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森林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方法框架,并利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对中国东部森林历史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脆弱性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树木年轮估算森林生产力及其时间序列的最优取样方案为:将样地中树木按照等株数划分为四个径级,分别对最大到最小四个径级中约100%、40%、20%和10%的个体进行年轮采集。各径级最优取样株数与生产力(生物量)在四个径级的分配比例高度相关,并且随着气候梯度发生显著变化。本文基于生物量在各径级的占比以及气候因子建立了模型,所预测的取样方案能够很好地估算群落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和时间动态。此外,以往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抽样方法在估算森林生产力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谨慎使用。(2)以净初级生产力发生显著变化的概率为指标进行的评估表明,中国主要森林群落的生产力在过去二十年间的气候变化脆弱性沿纬度和经度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大体上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气候、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对森林群落生产力的脆弱性均有影响,但气候和多样性起到了主要作用,群落结构的影响相对最小。不同演替阶段之间群落生产力的脆弱性没有显著差异,但主要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别,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演替早期和中期森林生产力的脆弱性主要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解释力分比为28.64%和8.08%),而演替后期则更多受气候条件的作用(解释力40.6%),群落结构在所有阶段的解释力都相对较小(0.04%-0.63%),但它与其他两方面因素的协同作用也有一定影响(解释力0.01%-12.63%),因此针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应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带来的不利影响。(3)在区域尺度上,本文基于IPCC提出的脆弱性概念,以综合表征水分和热量条件的“湿润度指数”来反映生态系统的气候暴露度,将森林生产力与综合反映区域植被完整度和植被类型变化的“植被稳定性”相结合作为系统自身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体现,构建了森林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综合评估方法框架。基于该方法,采用MC2动态植被模型,对中国东部森林历史和未来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历史阶段(1940-2018年)中国东部森林的气候暴露度的脆弱性大体上呈北高南低的格局,同时期的植被稳定性主要受天然植被完整度的影响,但植被类型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而森林生产力基本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森林综合的脆弱性在80年代初开始显著升温前普遍较低,但随后近四十年的升温已造成超过一半的区域处于中度及以上脆弱,且大都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未来(2019-2100年)气候持续变暖的情景下,我国东部森林的气候暴露度的脆弱性将进一步升高,各森林类型的分布区将显著向高纬度移动,但大部分区域的森林生产力会因升温而提高,森林综合的脆弱性将普遍朝着更脆弱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首先在群落尺度上就森林生产力的精确计量进行了方法上的探究,利用模拟手段,为气候变化评估提供了一种准确估算森林生产力时间序列的可行方法;之后从森林生产力这一核心的生态系统功能出发,首次对我国东部从寒温带到亚热带的典型森林群落生产力的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了评估,并发现森林生产力的脆弱性主要受气候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区域尺度的森林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估方法框架,对中国东部森林的历史及未来气候变化脆弱性进行了系统量化评估。本研究的结果不仅能够为我国当前的森林经营、生态系统保护等提供方法和决策上的参考,对于未来气候继续变暖条件下相关应对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细胞自噬是生物体进化过程中一条保守的胞内降解途径,能够将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受损的细胞器等运输至溶酶体中进行降解,以维持细胞内的稳态平衡。细胞自噬能够参与调控多种生理活动,如生物的衰老,免疫应答,疾病发生及胚胎发育等,其中Atg7、Atg5和Beclin 1(Atg6)是调控自噬小体形成的核心蛋白。小鼠中Beclin 1的全身性敲除会导致突变体胚胎在发育早期(E8.5)因脏壁内胚层组织结构不全而死亡
本论文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延长组样品,采用X衍射矿物分析、联合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实验方法、微米CT三维孔隙结构重构、原子力显微镜等研究方法,多尺度表征致密储层孔隙结构。采用德国DSA100液相分析仪,对三种离子溶液下的储层表面润湿接触角与界面张力进行测试,分析变化规律关系。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方法对储层表面的官能团识别,探究微观流体与储层表面的作用类型和化学变化,应用双电层模型进行润湿性的电
肠炎疾病在世界上发生极其普遍,每年发病人次约30~50亿人次。肠炎疾病会导致病人出现腹痛、便血、消瘦及身体极度疲倦等症状,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不得不需要通过手术修复或切除损伤肠道,而且持续的炎症会导致患者患结肠癌的几率增加。因此,研究肠炎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GPR35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现有的研究证据表明GPR35可能与一系列生理进程及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内的病理
叶片是植物的主要光合器官,也是土壤表层以上环境因子的主要调节者。叶片的形态发生和分化是个高度灵活的过程,从而导致叶形的多样性。而叶片变异是植物叶片多样性方面最突出的一面。番茄(Solanum lycopersium)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园艺作物之一,也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的模式植物。Aux/IAA基因家族成员涉及到植物生长发育的多个方面,Sl IAA9基因是Aux/IAA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前人研究结果表
海洋微生物覆盖了细菌、古菌和真核三个生物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海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控制因子,有助于加深对海洋微生物参与的生态系统过程的了解。本研究利用以16S r RNA和18S r RNA基因为分子标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我国近海(渤海海峡、南黄海)以及从近海到开阔大洋(渤海中部-南黄海-西太平洋)梯度上的三域微生物(细菌、古菌、真核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及
背景: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一种消化道的高度恶性的肿瘤,诊断与治疗都很困难,尽管在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因此,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以早期诊断PC和作为PC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tRF(t RNA-derived-fragment)和tiRNA(t RNA halve)是t RNA的衍生片段,在获得性代谢紊乱、应激性损伤、神
根据研究对象自身固有的特点,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系统阐发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发掘其内在政治逻辑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试图演绎或延伸研究领域,以期把握时代赋予的神圣学术使命。全文除导论外共分七章。第一章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探源。揭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一是源于马克思主义战略策略;二是源于中国传统智慧如法家、兵家、纵衡家诸子百家学说。三是源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和实践。第二章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历史脉络。描
水稻作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供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水稻种子的大小不仅影响种子的粒重和产量,而且调控种子的长宽比和垩白等外观表型。近年来,许多粒型基因相继克隆,但只有极少基因能够同时正向调控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发掘新的粒型基因,深入研究其调控种子形态的发育和垩白形成的机制,对于改良水稻品质,推进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分离克隆了位于第七染色体长臂上的
巨蟹蛛属(Heteropoda Latreille,1804)隶属于遁蛛科(Sparassidae)、巨蟹蛛亚科(Heteropodinae)。截至目前,该属为遁蛛科第二大属,世界蜘蛛名录(World Spider Catalog,2019)记录的遁蛛科蜘蛛共88属,1246种,其中巨蟹蛛属蜘蛛198种,中国已记述15种。巨蟹蛛属蜘蛛善走易遁,移动敏捷,夜晚活动而著称,利用传统的采集方法很难将其捕
黄栌(Cotinus coggygria)是我国华北地区山地营建景观游憩林和水土保持林的首推树种之一。北京身为黄栌自然分布北界,对环境变化敏感度高,目前北京地区石质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瘠薄环境极大削弱了北京山区黄栌树木的生长态势,而树势衰退显著增加了林木罹患病虫害的几率。如何提升并维持黄栌林健康与质量业已成为该地区林业生产实践重点关注的技术难题。理清树木对环境的适应与响应机制是科学构建和经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