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厨余垃圾的热等离子体气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guf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城市固体垃圾,包括厨余垃圾的产生量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对垃圾处理技术及其污染排放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船舶生活垃圾由于船舶的结构特殊性和流动性较大,同样有大量垃圾需要处理。因此根据船舶配套设备需要体积小、效率高以及操作性强的特点,本文设计和搭建等离子体气化处理船舶厨余垃圾的实验系统。根据需求,将船舶厨余垃圾的有机成分分为米面主食类、纤维素类和油脂类,主要使用热等离子体发生器,对厨余垃圾的主食替代物(如面粉、米等)进行气化处理,涉及少量纤维素类生物质气化实验。  通过自行设计和搭建的1kW、35kW热等离子体气化实验系统完成空气、水蒸气气化剂和物料自身属性对热等离子体气化效果影响的实验。在1kW的实验系统上,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空气系数(ER)对于合成气和低位热值的影响有两种效应:当ER小于0.095时,化学反应热在气化室中占据主导;而当ER大于0.095,合成气由于空气含量的增加而导致其被消耗,一氧化碳和氢气的产量有所下降,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水蒸汽作为气化剂的气化过程,水煤气反应会增强,进而促进合成气的产量和气化效率提升。整个热等离子体气化实验过程中的热效率和炯效率最大值均出在水蒸汽物料比(SFR)等于0.084时,分别为28.2%和23.0%。  在35kW热等离子体气化实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0目和10目的物料颗粒粒径均会引起一氧化碳和氢气的产量降低。等离子体能量比(PER)小于0.26较有利于等离子体气化进行,效率较高,而过高的等离子体能量长时间工作容易造成气化室高温,不利于设备的实际安全运行。不同物料下,面粉和米的气化产物主要以一氧化碳和氢气为主,而甘蔗渣这种纤维素生物质,由于水煤气反应占主导,气化产物中一氧化碳浓度在三种物质中最低,而二氧化碳浓度为最高。碳酸钾盐负载对于等离子体气化过程促进效果有限,不如传统气化过程的催化效果明显。残渣为气化反应的终止产物,对于气化反应过程有一定的反馈作用。因此实验结束后对残渣使用X射线衍射(XRD)和Raman光谱两种表征手段,表明热等离子气化处理后的米、面和甘蔗渣均会有轻微的石墨微晶,甘蔗渣的残渣石墨化进程最高,而碳酸钾会抑制物料残渣的石墨化进程。  此外,本文通过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原理,应用Aspen Plus软件对热等离子体气化过程进行建模和模拟,模拟和能量需求分析指出物料在进入气化室前,应该尽量控制含水率在36%以下;采用流体力学的经典公式将气化室内的颗粒受力分解为沿轴向的流体作用力和沿径向的热泳力,对实验中出现残渣堆积和小粒径进料易堵塞的问题给出了定量的分析。
其他文献
本文的选题是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研究所承担的庙沟铁矿露天矿边坡稳定性评价项目。庙沟露天矿的扩帮设计虽然能节省资源增加效益,但是安全稳定性却降低了,所
配电网络重构、无功电压优化以及两者的协调是配电网优化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配电网优化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单时间断面负荷进行的静态优化,寻优的目标和约束都是针对该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有模拟式工业过程控制逐步被数字式的计算机控制所取代。传统电机实验系统以MCU和DSP为控制核心,较难实现复杂的控制算法,通常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本文论述了以双电机传动交流变频调速系统为基础,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的新型电机实验系统。该系统在硬件上采用了计算机+硬件板卡+变频器的连接方式; 在软件上采用VC++6.0作为前台程序设计工具,MATLAB计算引擎作
本论文应用类神经网络技术建立配电系统小时馈线损失以及全配电系统损失估算模式。首先,由停限电运转图资系统(OMS,Outage Management System)提供配电变压器连接的用户数、用
利用计算机为调度员提供可直接执行的调度操作票,将电网故障的处理由调度员口头下令变为计算机自动开票。针对现有的离线系统通用性差、维护困难、速度缓慢等问题,开发了一个
本论文主要论述中低压网络化保护软、硬件的平台化设计。 1、提出基于单片微机化的通用网络化硬件平台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硬件资源的最小化设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SOC(SIN
鉴于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及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求,应用相对精度较高的时间同步技术,对电力系统中的发、输、变、配等各环节进行高度统一管控,以此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已然成为未来电力事业的发展方向。在电力系统的生产实际中,发电、输电、变电、配电之间庞大信息量的传递和频繁状态量的变化,需要系统内部之间时间上同步达到一定的精度,才能满足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的要求。为了适应电力事业
该文综述了湍流边界层的研究状况及常规的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建立在涡动力学基础上的三维离散涡方法.首次用影像涡的思想建立了边界层的三维涡丝模型,在考虑粘性的基础上,
该文研究制定了高速动力车车体计算条件和评定标准,确定了车体强度计算空气动力作用的载何及较全面、合理的计算工况和计算载何;对车体结构强度计算的安全系数进行了可靠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