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电流电磁分离夹杂物的基础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材料电磁加工的迅速发展和对熔体洁净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利用电磁力分离金属熔体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作为一种新的金属净化方法和生态加工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电磁分离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熔体中夹杂物与熔体导电性的差异,夹杂颗粒受到一个与电磁力反向的电磁浮力的作用而从熔体中被分离出来.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进行了单电流电磁分离夹杂物的理论探讨,建立了单电流电磁分离技术的初步的理论框架;然后采用铝合金熔体分别进行了工频电流的静态和连续分离实验,得到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的实验结果.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此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作者解析了直流电和交流电在圆形管和矩形管中激励的磁场和电磁力的分布,提出了相对电磁浮力、等效电流密度的概念,得出了分离效率的表达式;对矩形管的数值分析表明交流电产生的电磁力场会在截面诱发二次流,二次流的存在可能扰乱了夹杂颗粒的正常迁移,对夹杂颗粒的去除可能不利.采用Al-20﹪Si和Al-5﹪Mg-2﹪SiC两种合金进行的工频电静态分离的模拟实验表明,施加300A的电流,并维持20s通电时间,初生硅颗粒在不同管型的分离器中都能完全偏聚;SiC颗粒的分离效率随电流密度和通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电流为250A、通电时间为20s时,圆形管和扁平管的分离效率均能达到90﹪以上.实验证实单电流电磁分离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该技术可望开辟表面增强自生梯度功直能材料制备的一种新方法.采用Al-8﹪Mg-2﹪A1<,2>0<,3>合金进行的工频电连续分离实验发现,在本实验室的条件下,铝合金液中氧去除率最高可达到70﹪左右,而且随着合金液流速的增加,氧去除率显著下降;当停留时间超过18s后,实验值与理论预测比较吻合;多孔管道磁场分布的分析表明,多孔磁场的相互作用对夹杂物的去除是不利的.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有限元(FEM)数值仿真方法模拟了铝粉及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粉体复合材料(PSRAPCs)在单向模压条件下的成形致密化过程,其中组成PSRAPC的复合粉体是由碳化硅颗粒逐层相间
马尔库塞认为社会必须通过其未实现的潜能才能进步.这种潜能由想象力创制.因为在对事物可能性的揭示中,想象力在本质上发挥着认知的作用.马尔库塞所说的理性,则是超越现存事
本研究以熔盐电解的方法制备了含有纳米碳管的碳材料,采用XRD、TEM、TGA-DTA、Raman散射等手段对碳材料的形貌、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并将制备的纳米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
核磁共振成像是根据生物体磁性核在磁场中的表现特性成像的高新技术.核磁共振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50多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
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工艺。所谓模板法就是利用模板的多孔特性在一定的工艺环境中,直接在模板的微孔内进行纳米结构的原位复制,从原子或分子
期刊
铝电解槽焙烧质量对电解槽的槽寿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一般采用铝液焙烧法和焦粒焙烧法对电解槽进行焙烧,由于热冲击和加热不均匀等原因,使铝电解槽的寿命大大缩短。本文
为了满足提高铸坯质量,生产高品质钢的要求,对宽厚板坯连铸中间包吹氩条件下的的流动与界面行为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使中间包内钢液的流动更加活跃;中间包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使中
目的:应用超声照射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观察超声对特定组织的生物效应,是目前超声安全性研究的热点,本实验旨在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照射中孕期大鼠子宫投影区后,胎鼠肾小管上皮细胞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基于视觉感觉记忆信息“限量转换” 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研究视觉感觉记忆在模式识别中作用的新方法—“透支法”。2.通过控制加工的信息来源,本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