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哺乳动物群落水平上的共存机理,于2013-2016年,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架设了124台次自动相机,研究该区域分布的8种哺乳动物黄鼬(Mustela sibirica)、紫貂(Martes zibellina)、雪兔(Lepus timidus)、欧亚猞猁(Lynx lynx)、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野猪(Sus scrofa)、马鹿(Cervus elaphus)、欧亚驼鹿(Alces alces)在冷季和暖季微生境尺度下的生境利用及物种空间共存关系。应用单季节模型(Single season occupancy model)分析了微生境尺度8种动物暖季和冷季对人为干扰、植被类型、地理类型等15种生境因子的利用情况,以揭示不同季节动物生境因子利用上的差异,并应用物种间单季节模型(Two-species single season model)探究不同物种间关系下哺乳动物群落在冷暖季节的空间共存关系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生境利用的结果显示:8种哺乳动物在暖季和冷季都回避人为干扰类型的生境因子(居民点、季节道以及公路),但偏好具有农田的生境(除猞猁之外)。不同哺乳动物在暖季和冷季对植被类型生境因子的利用具有较大差异。鹿科动物(狍、马鹿、驼鹿)在冷暖季都会偏好靠近河流的生境,而肉食性动物(黄鼬、紫貂、猞猁)则会回避靠近河流的区域。8种哺乳动物在暖季和冷季对地理类型生境因子(坡向、坡度)的利用情况基本一致,且体型较大的动物(马鹿、驼鹿)选择坡向小的区域,体型较小的动物选择坡向大的区域。 (2)物种空间共存关系结果显示:捕食关系下,紫貂-雪兔与猞猁-雪兔两组物种组合,冷季比暖季的SIF(物种互作因子,Species interaction factor)值明显上升,呈空间共存关系;猞猁-狍、猞猁-马鹿、猞猁-驼鹿三组物种组合,冷季比暖季的SIF值明显下降,呈空间回避关系。竞争关系下,在食肉动物群落中,紫貂-黄鼬和猞猁-紫貂的组合,冷季比暖季的SIF值明显下降,呈空间回避关系。食草动物群落七组物种组合中,除驼鹿与狍的物种组合外,其他六组物种组合(狍-雪兔、狍-野猪、马鹿-野猪、驼鹿-野猪、马鹿-狍、驼鹿-马鹿)冷季的SIF值较暖季都会下降,呈空间回避关系。 (3)冷暖季动物生境利用和物种空间共存关系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竞争关系下的食草动物群落,冷季动物相同利用的生境因子数量比暖季有所减少,同时冷季SIF值相较暖季也会下降,物种空间关系转变成以空间回避为主的状态,表明食草动物生境因子利用和物种空间共存关系的变化具有一定协同性。 (4)暖季食草动物的体重比与SIF值的变化关系不明显,而在冷季随着体重比的增大SIF值逐渐降低(R2=0.6528),表明冷季体重相近的食草动物竞争压力会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