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小麦在200万株/hm2种植密度下,设置4种行距即DX(15+25cm)、DD(20cm)、DS(15+5cm)和SS(5+10+5cm),3种灌水水平W0(即不灌水)、W30(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分别灌30mm)、W60(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分别灌60mm),对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水信号、生理性状、田间小气候等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灌水时,冬小麦0-110cm土壤水分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DX行播种期土壤体积含水量比越冬期降低了7.1%,明显大于其他种植方式;灌180mm水分时DX行0-30cm土壤体积含水量波动值最大,DS行最小。不灌水时,四种种植模式对中-中下层土壤的耗水量增加,灌水量为180mm时,对土壤中下层土壤的补充效果较明显;当灌水量为90mm时,土壤贮水增加量占土壤水分差异的百分比在18-31%之间,灌水量为180mm时,土壤贮水增加量占土壤水分差异的百分比在33-39%之间,说明超过60%的灌水都用于作物自身消耗和棵间蒸发,土壤贮水量较少。冬小麦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另外,种群均匀分布时,冬小麦阶段性耗水量比较低,种群均匀性分布较差时,阶段性耗水量较多,不利于土壤涵养水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量降低,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698**),灌溉能够让冬小麦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延缓衰老;SS行的水势在灌水前后变化幅度最大,因而SS行有获得高产的能力。灌水量能够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地温,W0、W30、W60三者土壤地下5cm处的地温比地表温度的变化稳定;地下10cm土壤温度均值表现为W0>W30>W60;在灌水量为90mm、种植模式为双-双行时冬小麦的产量最大。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二次曲线变化。DX、DD行WUE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而DS、SS的WUE在灌水量为90mm时达到最大。通过对比不灌水与灌90mm水四种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值,得到DX=10.65%,DD=4.60%,DS=-5.40%,SS=-0.92%;W60与W0相比,四种种植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变化量表现为DX=23.21%, DD=20.23%,DS=11.93%,SS=19.27%;由此可知在雨量充足的地方更适宜用DS行这种种植模式,而在雨量较少的地区,DD、SS比DX行更适宜,DX行这种种植模式虽在水量较少时(W0)其水分利用效率较大,但随着灌水量增加DX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幅度很大。水分利用效率随土壤耗水量的增加是先增加后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