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统计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穿出点位置、数量、口径等分布规律。
2.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一系列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组织瓣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并总结手术要点及不同术式的临床适应症。
3.探讨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在术前探查血管穿支、血管链并用于辅助皮瓣设计,术中术后监测皮瓣的皮温、血运以预测、预防皮瓣的坏死方面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1.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观测10例患者(20侧肢体)的胫后动脉穿支血管情况。将小腿从内踝处“O”点(跟腱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水平至胫骨内侧髁水平的连线进行三等分,分别为:近1/3段(A段)、中1/3段(B段)、远1/3段(C段),并且观测近段穿支血管A、中段穿支血管B、远段穿支C的分布规律、不同口径穿支血管所占比例、穿支穿深筋膜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进一步统计最近端穿支(Pp)和最远端穿支(Pd)穿深筋膜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不同口径穿支血管所占比例、出现率等。观察血流频谱并测量计算穿支血管的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tam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血管阻力指数RI。
2.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分布规律为基础,介绍一系列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组织瓣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并总结手术要点及不同术式的临床适应症。
3.围手术期借助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相对客观有效地导航术前穿支定位、辅助评估皮瓣血运、预测皮瓣坏死,计算统计学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等。
结果:1.本组10例共20侧下肢,总共观测到胫后动脉穿支94支,每支穿支动脉均有2条回流静脉伴行,每侧3-7支穿支不等,平均4.7支,其中粗大穿支49个,中小穿支45个。其中出现3支者2侧,占10.00%;4支者7侧,占35%;5支者7侧,占35%;6支者3侧,占15%;7支者1例,占5%。4~5支穿支者最多,二者总计占70%。其中近1/3段(A)中,可检测到1~3支穿支血管自胫后动脉穿出,共观测到穿支血管39支,其中粗大穿支16支,中小穿支23支,每侧穿支平均约1.95支。中间1/3段(B)中可检测到0~3支穿支血管自胫后动脉穿出,共观测到穿支血管30支,其中粗大穿支18支,中小穿支12支,每侧穿支平均约1.50支。远1/3段(C)中,可检测到0~3支穿支血管自胫后动脉穿出,共观测到穿支血管25支,其中粗大穿支15支,中小穿支10支,每侧穿支平均约1.25支。所检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超声血流参数如下:Vmax7.40~24.8cm/s,平均14.77±0.27cm/s,Vmin3.50~12.3cm/s,平均6.59±0.18cm/s,RI0.79~0.89,平均0.83±0.02。所检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血流频谱呈现皮动脉频谱表现特征:收缩期呈现迅速上升及迅速下降的特征,而舒张期则为低的血流平滑曲线特征,呈现单峰型图谱特点。
2.本组58例患者,共转移58块组织瓣。其中应用14块携带部分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踝区伴有跟骨外露的腔隙性缺损,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胫前区骨外露较小创面22例,远端穿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跟腱区缺损10例,近端穿支蒂皮瓣修复胫骨前缺损4例,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跟腱处及胫骨前区软组织缺损4例,远端蒂直接远位皮瓣(交腿)修复对侧足背、小腿缺损4例。2例组织瓣术后24小时内出现远端瘀血,1例断蒂后皮瓣最远端少许表皮坏死。其中2例经过常规换药后约3周愈合,其中1例经过换药后行二期植皮修复后创面愈合。皮瓣颜色、质地无明显异常,皮瓣感觉稍差,皮瓣不臃肿、切口瘢痕无明显增生,外观良好、疗效满意。
3.在围手术期应用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对10例患者11块皮瓣检测,术前探测穿支血管16支,术中证实13支;探测10支血管链,术中证实10支血管链。观察皮瓣血供良好者8个,皮瓣远端血供不佳者3个,计算热成像仪技术预测皮瓣坏死的敏感性为66.7%(2/3),特异性为87.5%(7/8),准确性为81.8%(9/11),阳性预测值为66.7%(2/3),阴性预测值为87.5%(7/8).
结论:1.胫后动脉穿支血管是小腿内侧区域皮肤的主要血供来源,在近段、中段、远段各1/3均存在较恒定的穿支血管。
2.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组织瓣,设计自由、灵活、可靠,可以用于膝关节前、胭窝、小腿上段、中段、远段、足踝区以及对侧小腿等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3.总结出不同术式的临床修复适应症:
(1).对于小腿内侧区较小创面,适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或者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
(2).对于小腿较大创面和小腿外侧较小创面可应用远端穿支蒂或近端穿支蒂皮瓣进行修复。对于小腿较大创面可应用远端穿支蒂或近端穿支蒂皮瓣进行修复。
(3).对于小腿及足踝区的腔隙性软组织缺损适合应用携带部分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修复。
(4).对于对侧小腿区、足踝区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应用远端蒂直接远位皮瓣(交腿)修复。
4.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在术前探查血管穿支、血管链用于辅助皮瓣设计,术中术后监测皮瓣的皮温、血运以预测、预防皮瓣的坏死方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及有效性,可客观有效的辅助外科医生设计皮瓣、评估皮瓣血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在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一系列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组织瓣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并总结手术要点及不同术式的临床适应症。
3.探讨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在术前探查血管穿支、血管链并用于辅助皮瓣设计,术中术后监测皮瓣的皮温、血运以预测、预防皮瓣的坏死方面的有效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1.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CDFI)观测10例患者(20侧肢体)的胫后动脉穿支血管情况。将小腿从内踝处“O”点(跟腱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水平至胫骨内侧髁水平的连线进行三等分,分别为:近1/3段(A段)、中1/3段(B段)、远1/3段(C段),并且观测近段穿支血管A、中段穿支血管B、远段穿支C的分布规律、不同口径穿支血管所占比例、穿支穿深筋膜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进一步统计最近端穿支(Pp)和最远端穿支(Pd)穿深筋膜的位置距“O”点的距离、不同口径穿支血管所占比例、出现率等。观察血流频谱并测量计算穿支血管的血流参数: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tam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血管阻力指数RI。
2.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分布规律为基础,介绍一系列以胫后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组织瓣的设计和临床应用,并总结手术要点及不同术式的临床适应症。
3.围手术期借助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相对客观有效地导航术前穿支定位、辅助评估皮瓣血运、预测皮瓣坏死,计算统计学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等。
结果:1.本组10例共20侧下肢,总共观测到胫后动脉穿支94支,每支穿支动脉均有2条回流静脉伴行,每侧3-7支穿支不等,平均4.7支,其中粗大穿支49个,中小穿支45个。其中出现3支者2侧,占10.00%;4支者7侧,占35%;5支者7侧,占35%;6支者3侧,占15%;7支者1例,占5%。4~5支穿支者最多,二者总计占70%。其中近1/3段(A)中,可检测到1~3支穿支血管自胫后动脉穿出,共观测到穿支血管39支,其中粗大穿支16支,中小穿支23支,每侧穿支平均约1.95支。中间1/3段(B)中可检测到0~3支穿支血管自胫后动脉穿出,共观测到穿支血管30支,其中粗大穿支18支,中小穿支12支,每侧穿支平均约1.50支。远1/3段(C)中,可检测到0~3支穿支血管自胫后动脉穿出,共观测到穿支血管25支,其中粗大穿支15支,中小穿支10支,每侧穿支平均约1.25支。所检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超声血流参数如下:Vmax7.40~24.8cm/s,平均14.77±0.27cm/s,Vmin3.50~12.3cm/s,平均6.59±0.18cm/s,RI0.79~0.89,平均0.83±0.02。所检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的血流频谱呈现皮动脉频谱表现特征:收缩期呈现迅速上升及迅速下降的特征,而舒张期则为低的血流平滑曲线特征,呈现单峰型图谱特点。
2.本组58例患者,共转移58块组织瓣。其中应用14块携带部分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踝区伴有跟骨外露的腔隙性缺损,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胫前区骨外露较小创面22例,远端穿支蒂逆行皮瓣修复跟腱区缺损10例,近端穿支蒂皮瓣修复胫骨前缺损4例,应用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跟腱处及胫骨前区软组织缺损4例,远端蒂直接远位皮瓣(交腿)修复对侧足背、小腿缺损4例。2例组织瓣术后24小时内出现远端瘀血,1例断蒂后皮瓣最远端少许表皮坏死。其中2例经过常规换药后约3周愈合,其中1例经过换药后行二期植皮修复后创面愈合。皮瓣颜色、质地无明显异常,皮瓣感觉稍差,皮瓣不臃肿、切口瘢痕无明显增生,外观良好、疗效满意。
3.在围手术期应用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对10例患者11块皮瓣检测,术前探测穿支血管16支,术中证实13支;探测10支血管链,术中证实10支血管链。观察皮瓣血供良好者8个,皮瓣远端血供不佳者3个,计算热成像仪技术预测皮瓣坏死的敏感性为66.7%(2/3),特异性为87.5%(7/8),准确性为81.8%(9/11),阳性预测值为66.7%(2/3),阴性预测值为87.5%(7/8).
结论:1.胫后动脉穿支血管是小腿内侧区域皮肤的主要血供来源,在近段、中段、远段各1/3均存在较恒定的穿支血管。
2.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组织瓣,设计自由、灵活、可靠,可以用于膝关节前、胭窝、小腿上段、中段、远段、足踝区以及对侧小腿等多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3.总结出不同术式的临床修复适应症:
(1).对于小腿内侧区较小创面,适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推进皮瓣修复或者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
(2).对于小腿较大创面和小腿外侧较小创面可应用远端穿支蒂或近端穿支蒂皮瓣进行修复。对于小腿较大创面可应用远端穿支蒂或近端穿支蒂皮瓣进行修复。
(3).对于小腿及足踝区的腔隙性软组织缺损适合应用携带部分腓肠肌的胫后动脉穿支复合组织瓣修复。
(4).对于对侧小腿区、足踝区的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可应用远端蒂直接远位皮瓣(交腿)修复。
4.智能手机热成像技术在术前探查血管穿支、血管链用于辅助皮瓣设计,术中术后监测皮瓣的皮温、血运以预测、预防皮瓣的坏死方面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及有效性,可客观有效的辅助外科医生设计皮瓣、评估皮瓣血运,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