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标志着中非合作常态化的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此后,中非国家间的交流合作日趋普遍化及多元化,其中包括经贸合作、留学等。广州市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庞大的制造业产业链条,吸引了大量非洲人在此经商。在穗经商非洲商人数量与日俱增,“家庭流动”这一特殊的中非跨境流动使产生了数量较为庞大的“跨国流动儿童”,其中包括在穗“非二代”青少年,指的是出生在非洲或广州,长期生活在广州的非裔青少年。本文着眼于在穗“非二代”青少年与本地青少年的群际关系问题,通过对本地居民(该社区大学生)对在穗非洲人群际态度的问卷调查,发现正面的态度居主流。对8位本地青少年进行访谈,发现本地青少年对非洲群体互动意愿较高但是实际发生的互动较少,缺乏对非洲群体的认知以及缺乏群际接触发生的场合。对10位出生在非洲或中国,长期生活在中国(广州)的非裔青少年进行个别、半结构型的深度访谈,发现在穗“非二代”青少年具有转学及搬家的频率较高、只能在私立或国际学校上学、生活在多文化环境的特点;在群际关系上面临着身份限制、文化差异、社会支持网络脆弱、处理问题只能“以和为贵”的挑战。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发现群体的族群飞地现象、个体的“过客的心态”、政府的“地方本位”政策是三大重要原因。针对在穗“非二代”青少年的群际关系问题,根据群际接触理论,从直接增加群际互动(提高自我决定、拉近社会距离、提高自我扩展动机、消除元刻板印象)和间接增加群际认知(促进身份认同培养世界主义、传播积极的社会共识信息)两大方面总结了越秀区外国人社会工作服务专项的社会工作服务,验证了在群际接触最佳条件(控制变量)下,利用促进群际接触因素及改变阻碍群际接触因素,以增加群际接触(自变量),最终会达到改善群际关系(因变量)的目的的设想。在总结越秀区外国人社会工作服务专项已经提供的服务及还需要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最后做了未来的展望,在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政策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在穗“非二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