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搅拌摩擦焊(以下简称为FSW)工艺已成为铝合金车体的主要焊接方式之一,但在焊接过程中出现缺陷以及后工序生产或服役过程中出现损伤时,尚无较成熟的修复方法。为了满足FSW焊接头的可修复性需求,本研究使用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以下简称为MIG)方法对14 mm厚7N01-T5铝合金FSW接头的搅拌区(轴肩影响区和根部)进行补焊,并对补焊修复后接头的拉伸性能、疲劳性能、耐腐蚀性能及微观组织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探究FSW接头焊接缺陷MIG焊修复技术的可行性,为建立成熟可靠的FSW焊缝补焊修复技术提供实验依据。MIG补焊接头显微硬度面分布的测试结果表明,MIG焊的焊缝区为典型的铸态组织,硬度较低,在60-75 HV之间;搅拌区和热机影响区硬度值在100-115 HV,较补焊前普遍升高5-10 HV左右,这与补焊导致该区出现时效强化有关;距搅拌区中心大约30 mm处的软化区宽度明显增加,其硬度值在85 HV左右,较补焊前普遍降低5 HV左右,这与补焊导致的该区晶界η相和晶内η’相长大粗化以及晶界无析出带宽度增加有关。MIG补焊接头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补焊后试样平均抗拉强度为306.5 MPa,平均屈服强度为212.7 MPa,平均延伸率为8.97%,接头效率为88%,较补焊前的90%略低,断裂位置从补焊前FSW接头的热影响区转变为MIG补焊焊缝区,这与通过硬度分布测试确定的硬度最低区相符;MIG补焊试样的疲劳强度为53.97 MPa,疲劳强度较补焊明显降低,疲劳裂纹源大多位于MIG补焊焊缝区的根部缺陷区域。MIG补焊接头盐雾腐蚀实验结果表明,补焊后的MIG焊缝区、搅拌区、热机影响区和母材区仅观察到少量点蚀特征,这与上述区域第二相粒子特征的观察分析结果是一致的。盐雾腐蚀试样距焊缝中心大约12 mm处的热影响区存在明显的剥蚀现象,与补焊前相比发生严重晶间腐蚀的区域范围增加了6-8 mm,对该区域晶界及晶内析出相特征的TEM观察结果表明,晶界上析出连续分布的η相是导致该区域晶间腐蚀加重的根本原因。取自MIG补焊接头上表面的试样在3.5%NaCl溶液中进行四点弯曲应力腐蚀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试样均未发生应力腐蚀断裂,MIG焊缝区仅观察到点蚀特征,焊缝区两侧的MIG淬火区由于成分和组织与焊缝区不同发生宏观电偶腐蚀导致腐蚀程度严重。在搅拌区内的MIG过时效区观察到大面积坑蚀特征;对后退侧MIG过时效区的TEM观察发现,晶界上析出连续分布着η相是导致该区腐蚀严重的组织原因;热机影响区和热影响区观察到典型沿型材挤压方向分布的腐蚀沟槽特征,该现象与α-Al基体晶粒特征以及补焊导致的该区η相沿晶界连续析出有关;母材区仅观察到沿母材的挤压方向排列点蚀坑。综上,在14 mm厚7N01-T5铝合金FSW接头的搅拌区上部和下部进行MIG补焊,补焊接头各区耐蚀性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如下:母材区≈MIG焊缝区≈前进侧MIG过时效区(搅拌区)>前进侧MIG淬火区(搅拌区)≈后退侧MIG淬火区(搅拌区)>后退侧MIG过时效区(搅拌区)>热机影响区>热影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