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人行为意愿是指个体对他人实施帮助并主动关心的行为意愿,它能够预测个体的助人行为。虽然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社会文明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许多见死不救的现象屡次发生,从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到2017年的北京地铁老人无辜被骂事件都让我们反思,为何大家会如此冷漠?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因为这些不忍之心的存在,使得人们产生帮助他人的意愿,进而表现出帮助行为。在心理学上,研究者们将不忍之心称为共情。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由于缺乏共情吗?纵观目前有关共情与助人行为意愿的研究,研究者们的研究结论呈现出不一致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共情分为特质共情和状态共情,但是研究者们在研究中并未区分;另一方面就是个体的助人行为意愿除受共情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个体的经历、所遇情景的特点等。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共情与施助者的求助经历来探讨共情、求助经历对不同代价的助人行为意愿的影响。本研究包含三个子研究,研究一主要是为后续研究准备材料。研究二采取2共情(启动、未启动)×2帮助行为自身代价(高、低)×2施助者需付出的额外代价(高、低)混合设计来对47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主要探讨共情对不同代价的助人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三在代价一定的情况下,采取2求助经历(求助被助、求助被拒)×2经历相似性(相似、不相似)的被试间设计来探讨施助者以往的求助经历是否会影响其对求助者的状态共情和助人行为意愿,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状态共情与助人代价之间交互作用显著,高代价情境下状态共情启动能够促进个体的助人行为意愿,而在低代价情景下,无论是否启动个体的状态共情其助人行为意愿差异不显著。(2)额外代价对个体的助人行为意愿的影响高于行为自身代价。(3)求助被助组被试的状态共情水平和助人行为意愿均显著高于求助被拒绝组被试。在求助被助组当中,个体面对与自己求助经历相似和不相似的求助者时,其助人行为意愿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求助被拒绝组中,个体面对与自己求助经历相似的求助者时,其助人行为意愿显著高于面对与自己求助经历不相似的求助者。(4)状态共情在求助经历和助人行为意愿之间呈现部分中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