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运用GIS对东北地区中西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进行分析,试图阐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分布与环境背景(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河谷缓冲区、地貌、现代地表景观、土壤、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从生计方式与全新世环境的角度,对遗址的分布进行解释,以阐明遗址分布、生计方式与全新世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包括考古学中的文化理论、均变论、进化论与文化生态学理论,采用的方法为GIS空间分析方法,包括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叠置分析、密度分析、泰森多边形分析、可视域分析、3D分析及空间统计分析等。遗址的信息来源主要为《中国文物地图集·内蒙古自治区分册》、《中国文物地图集·吉林分册》、白城、松原地区各县市文物志、以及近年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在科尔沁沙地东北部调查后所发表的资料。在研究区域上,本文将东北地区中西部分为辽西地区和东北西部沙地地区。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从早到晚依次为: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富河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东北西部沙地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从早到晚依次为:科尔沁东北部考古调查中发现的第一类遗存及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左家山二期文化、红山文化及长坨子类型,哈民忙哈文化及左家山三期文化,南宝力皋吐类型。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生计方式、遗址分布格局与全新世环境之间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协同性变化,三者组成了具有各自功能的系统。全新世环境为系统的初始条件,是系统变化的推动力,生计方式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包括物质遗存与遗址分布)的中介,而遗址分布格局与物质遗存则是环境与生计方式变化的表现,三者共同组成了有规律可循的文化生态系统,系统的表现方式存在着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变化。第二、在东北西部沙地地区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各考古学文化的遗址分布、生计方式与全新世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表现得不如辽西地区明显,遗址分布与生计方式受到了环境与文化的耦合作用,该地区单一的地形地貌以及不适宜从事耕种的草原、沙漠景观限制了遗址分布的变化与农耕生计方式的展开,全新世环境对遗址分布与生计方式作用可能相对较弱,文化的作用可能相对更强。第三、东北地区中西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与生计方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空间上的差异,本文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分为了采猎与食物生产混合经济区,K选择生物狩猎经济区,广谱(r选择动物采猎与植物采集加工)经济区以及类广谱采猎(狩猎、采集)与原始食物生产加工经济区,各经济区内不同时期遗址分布、生计方式与全新世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