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高级黑”现象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ku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网络舆论的传播环境,新时代下的网络舆论语境已经转变为一种你说、我说、他说的新型传播格局,多元思想文化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愈益常态化,中国网民群体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趋活跃,出现了主流与非主流、正面与负面网络信息言论同时并存、网络舆论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局面。在网络社交过程中,社会公众,尤其是网民群体表达欲的增强与自由表达途径的增多,使得网络舆论场和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多元,在网络社交媒体中滋生的“高级黑”现象便是这复杂多变的舆论场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国内网络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为“高级黑”现象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时空场域与传播载体,随着网络社交媒体日益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大众化、开放性的平台上鱼龙混杂,对国家、政党、社会、网民群体以及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等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基于此,深入思考、科学剖析和研究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高级黑”现象尤为重要,对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社会大众提供“正能量”,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凝聚人民力量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重大。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不得搞任何形式的“低级红”“高级黑”,其中“高级黑”日益成为公众舆论聚焦的高频词,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因此,对于近年来频现于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高级黑”现象,有必要透过现象寻本质,对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引发的诸多现实问题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论提升。本文选取近年来国内网络社交媒体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高级黑”案例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唯物辩证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对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高级黑”现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展开深入剖析、阐释与研究: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该部分首先阐释了选择本研究对象的背景及意义,就国内外学界围绕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相关研究做了文献综述,同时对研究中所遵循的基本思路与应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相应阐述,此外还介绍了本研究中存在的潜在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部分是基本概念与理论准备部分。首先对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研究的相关基本概念做了厘清与界定。其次,深入分析了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心理学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以及网络传播理论五个视域的理论基础展开分析和论述。
  第三部分是对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探赜。紧密结合网络社交媒体中有关“高级黑”现象的典型案例,深入解析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高级黑”现象。通过分析归类,将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高级黑”现象分为无意为之的“低级红”演变为“高级黑”与有意为之的“高级黑”两类;分析归纳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即反向论证、坏事好评;过渡渲染、推向极端;自我美颜、虚构模范;歪曲事实、削足适履;随后概括提炼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四个基本特征:欺骗性与误导性、伪装性与迷惑性、诙谐性与讽刺性和损害性与危险性;同时分析透视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实质,即“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空头政治’”的体现。
  第四部分是分析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成因与影响。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产生发展的成因与影响,其成因主要包括:网民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不足、网民社交中的社会心理问题、网络社交媒体中信息宣传报道的变质信息“把关人”的缺位四个方面;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扩大负面网络舆论影响、阻碍网民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弱化网络媒介生态的改善。
  第五部分是文章主体内容中的核心所在,主要提出治理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具体策略。本部分立足于前四部分的综合探讨与深入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治理策略:一是提高网民理性认知水平与辨别能力;二是培育健康成熟从容平和的社会心理;三是提升网络社交媒体社会公信力建设;四是强化网络社交媒体信息“把关人”地位。
  概而言之,本文通过运用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展开对网络社交媒体中“高级黑”现象的科学分析与深入研究,为有效治理国内网络社交媒体中的“高级黑”现象提供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对新时代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打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传播矩阵,营造理性平和的网络社交氛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充分发挥其立德树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点。考核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创新考核过程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突破口。进入新时代,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发展为考核创新提供思维变革和技术支持。探索大数据是否能以及如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是大数据时代优化高校思政课课程考核的重要课题。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实践研究
学位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虚拟空间参与政治生活。同时,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从参与实践自身的结构出发,提升参与有序化与有效性,成为亟需深思和探究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实践理性思想是人类实践智慧的结晶,为主体实践活动提供普遍法则的范导。本文立足于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基于马克思实践理性的普遍法则及内部要素的合理化,提出解决网络政治参与实践问题的现实路径。
学位
人人平等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不容置疑的信条,但如果仔细考察人类社会思想史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人人平等的理念只是在近现代以来才逐渐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在以等级制为显著特征的传统社会中,不平等才是理所当然和不容置疑的。传统社会中虽然也诞生了较为丰富的平等理论,但这些理论都处于边缘地位,社会影响较小。只是到了现代性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平等理论才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并逐渐占据理论舞台的中央,资本主义社会
学位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如果解决刑事案件的唯一手段是通过普通审判程序,那无疑将是对司法资源的极大挥霍。面对犯罪率日益上升的现实,在司法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公诉环节,检察机关以适当的方式处理某些案件,施加非惩罚性处罚,不再将这些案件提交法院审判,使部分案件得以就此终结,从而实现程序分流,也就是说,检察机关在处理构成犯罪的案件时,力求比一般刑事诉讼程序更有
学位
法国革命是马克思终其一生在各种语境下评论和书写的主题,这场形塑了现代世界面貌的伟大革命,构成马克思成长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平台,是他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支撑点。正是在对1789年以来法国一系列革命事件的历史考察中,马克思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历史本体论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马克思从大革命期间所有制与法的关系出发,发现所有制决定政治与法这一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批
学位
“买卖不破租赁”制度在平衡当事人利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租赁权对抗效力从实体法层面逐渐过渡到执行程序中来,“买卖不破租赁”在执行程序中有了新的内涵——即在租赁期间,法院通过民事执行程序处置了租赁物,但不能实施强制腾退执行行为以及移交执行行为,承租人有权继续占有使用租赁物,直至租赁关系终止。在执行中,承租人基于租赁权请求人民法院中止执行,人民法院支持请求的,租赁
学位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批捕权和公诉权。在2018年最高人民检察机关提出推行“捕诉合一”办案模式以前,全国普遍实行的是“捕诉分离”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司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对检察机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前程序特别是引导侦查取证;二是司法责任制改革,检察官实行终身责任制,强化了司法责任;三是司法人员管理改革后,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检察机关“
学位
乡村是国家治理的最基本单元,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如何让乡村社会的治理更加有效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涵盖自治、法治、德治在内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其中德治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乡村的传统文化价值,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情感支撑,是自治和法治的有益补充。本文研究重点着眼于占到全国农村总数的80%以上普通乡村德治,普
学位
刑事判决出现错误无可避免,这是由人的认识本身属性所决定的。正因为此,对错误判决进行纠正从而维护司法公正与当事人正当权利的意义重大。我国的再审程序正是对错案进行纠正的刑事救济程序,但是现下我国再审程序常被诟病启动难,很难实现再审制度设计的预期功能。而再审启动的难易程度直接受到再审启动证明标准的影响,适当且明确的再审启动证明标准对再审功能实现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
民事与刑事领域的纠纷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法律规范调整,通常来说二者相互独立,各自按照相对应的民事和刑事诉讼程序对纠纷进行处理,但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着将刑事案件先期按照民事纠纷进行审理裁判,比如将刑事犯罪先期按照民事纠纷进行解决,对借贷行为按照民事违约纠纷处理后又以诈骗罪对其展开刑事追诉,又或者各地法院对同样以股权转让的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事实判定罪与非罪的不同,进而导致的民、刑裁判冲突等问题。民事案件
学位